别以为《儿童文学》的稿子就不注重文学性了,恰恰相反,《儿童文学》这本杂刊是内容相当深刻的文学杂志。
在很长一段时期,它都是一座纯文学重镇,封面的“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可不是乱写,《儿童文学》这本杂刊定位就是青少年的纯文学启蒙杂志。
“一开始余组长还和我商量了下退稿的问题,我们两个真是太多虑了。”徐德霞忍不住自嘲道,现在回想起那一幕,实在是有点可笑。
张洪涛已经翻起了这篇稿子,一直找到第一页,终于看到书名和作者:
草房子,江弦。
“江弦同志写的?”张洪涛惊呼出声,他本人就是个江弦的书迷。
不过此刻想到江弦写过的那些文章,再想到他们《儿童文学》面向的读者。
“江弦同志写的东西,恐怕不适合咱们《儿童文学》的读者吧。”
他说出他的顾虑。
“写的是很美好的故事。”徐德霞连忙解释,“他写的是一座小学的事,里面写了好几个小孩子,每一个都写的特别好。”
这些角色里,徐德霞尤其喜欢纸月这个小姑娘。
纸月是从板仓小学转学过来的,学习好,还十分干净,和其他小孩相比,就像是一朵青莲。
当桑桑的母亲呵斥桑桑:你看看人家纸月,浑身上下这么干净,你看伱那双手,剁下来狗都不闻。
这时候桑桑和纸月都慌忙把手藏到身后。
桑桑藏住的是一双满是污垢的黑乎乎的手,纸月藏住的是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
在里,桑桑和纸月有着懵懵懂懂的美好感情,纸月这个小女孩身上也藏着一个个的谜团。
比如纸月为什么要从板仓小学转到油麻地小学来读书。
要知道纸月每天来油麻地小学上下学,都要走六公里的路。
后来才知道,纸月每天上下学都被一帮小孩儿欺负,她外婆又保护不了她。
这就又牵扯出另一个谜团,纸月为什么和外婆两人相依为命。
原因是她的妈妈在她出生一个月后就投水自尽了,大家又不知道她爸爸是谁。
那她爸爸是谁?
江弦并未直接写明,但徐德霞隐约觉得,纸月父亲应该是浸月寺的慧思和尚。
里多处铺垫,而且故事的最后,纸月的外婆去世以后,纸月失踪了,慧思和尚也失踪了,人们听说消息,说在江南看见了他们。
张洪涛听徐德霞讲了纸月这个小女孩以后,确定的说,“这确实是江弦爱写的东西,这里面有他写作的特点。”
徐德霞和吴冬月同时不明所以的看向他。
张洪涛喝口茶水,摆出高人姿态,点破其中关键,“纸月这个女孩身上有翠翠的影子,她和翠翠一样,都是父亲身份不明,母亲早早去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