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钵子菜和火锅

从吃相来看,重庆人无论男女老幼,在火锅桌边的放浪形骸、豪爽气派也是闻名全国。这些区别体现了重庆人在“饮食乐趣”上与他者的不同,重庆人也通过食物、饮食行为的差异性表述了自我,强调了自我群体的性格特点、审美取向等文化价值特点。

不少老人无比怀念的回忆着:早年在河岸边,垒几块鹅卵石支起砂锅,几个人或蹲或坐围在一起烫毛肚、鱼肉。那是多么简单但味道却是无比美好”。还有人回忆着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在锅中加两瓢水,放一勺盐,等其烧沸烫白菜就着豆瓣吃,就算是烫火锅‘打牙祭’了。

到过年的时候,分到点肉,还是回家做火锅,一家十几口都能吃到点肉味,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到了现在,物质财富充裕了,食材也丰富多样,人们烫火锅就进入到追求“味道好,有品位”的时代了。

饮食在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间的流转,也使得相对下层的阶层去效仿上一阶层的饮食风尚,士大夫阶层向往宫廷饮食,平民阶层亦是如此,饮食作为不同阶层的一种攀比形式,竞奢和猎奇的饮食之风也互相伴随而生。

对于北京人来说,食物既是满足口腹之需的生活必需,也寄托着老北京人的生活记忆与浓浓乡情。北京不仅有着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四大顺”,都一处的烧麦,六必居的酱菜,烤肉季的烤羊肉,天福号的酱肘子,便宜坊的焖炉烤鸭,全聚德的挂炉烤鸭都是响亮的北京美食招牌。

而对于众多普通百姓来说,豆汁儿、胶圈、炒肝、卤煮、炸酱面是重要的生活寄托。老北京人非常注重饮食,对于食物的做法与吃法的讲究也异常精细。作为北京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饮食文化也成为京派电视剧中着重展示的内容。

北京食风是多元饮食文化交融结合的成果,以某些菜品为例,如:烤肉、涮火锅则主要来自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饽饽、白煮肉则来自于满族传统的习俗规定,另外还有山东酱肘子、安徽臭豆腐、江南苏造肉等都展现了各地的饮食特色。

铜锅,肯定很多朋友想知道,为什么是铜锅涮肉,而不是铁锅、铝锅。首先,铜锅导热快啊,难道你想满桌子人围坐在一起半小时,尴尬而友好的等待开锅?其次,铜锅经过特殊设计,让炭火更加耐烧。想想吃着吃着火灭了也是挺扫兴吧。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基本是红铜和黄铜锅子这两种。

正宗的老北京涮肉的锅底讲究“清汤”,这个清汤其实是有两种说法。一是锅底只有清水,放几片生姜几段大葱。升级版则是放些口蘑、枸杞和海米,再放其他边都是瞎来!

从来没有什么鸳鸯锅、麻辣锅和高汤锅!首先是人家更懂羊肉的真谛,再一个就是信仰,在清真餐馆你绝对吃不到假羊肉!而且清真在宰杀羊的时候,血早就放干净了,怎么可能还有血沫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7页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80后视角的回忆录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