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云家左边第三户人家,不到二十米,是村里最后一任村支书家兄弟开的,之前是村支书的父母开的,米云就读四五年级的时候,传给了小儿子经营,应该是小儿子结婚后送的家当彩礼,老人家专心种田地,在河里网鱼卖,据说现在都还留任村里,故土难离,全村搬迁二十多年了,我们村,是附近三个搬迁村留守人最多的人,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前面章节有简单提到过,没电没水被遗弃的乡村,不是生活所迫,没人愿意留守,不过我们村与湖北省交界处,有了生存空间,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的地步,而且每个村子搬走了都会留下一户守村人,可能是国家提供有编制的守村人,河对岸搬迁五十年以上的村子都还留有一户看村人,我们村如果要留一户守村人,肯定也是最后一任村支书家,因为他们家的楼房保存相对完整,没有摧毁,符合守村人条件,其他搬迁的人家都是砖瓦不存,我家也不例外,只能看到颓壁残垣的遗址,砖瓦用拖垃圾拖到隔壁村建菜园围墙和洗澡间。
米云小时候对小卖部的什么商品至今还念念不忘,说来一般人不信,就是一包火柴盒大小的普通面粉,撕开包装就能吃,没吃过几次,因为小时候家穷,基本无零花钱预算,看到其他小伙伴吃,都羡慕嫉妒恨的要死,馋的不行,只能躲开,转移视线,家里左边那家开了十几年以上的小卖部是小米云最向往的地方,因为规模最大,货架商品种类比较多,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饱下眼福也能知足,小孩馋嘴是天性使然,不能笑话,尤其是那个经常饿肚子的80和90年代,现在的小孩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不是一样对小卖部垂涎欲滴,哪怕是家长不让吃的垃圾食品还不是一样的情有独钟,好像现在的学校里面一般都不让开小卖部了,都开在学校附近,商店和文具店都是在学校附近,沿海地区这边的小学是如此,农村的中小学里面还是保留小卖部的,有这个需要。记得中小学上学的那条十几里的马路上,也零星的有三五家小卖部,可以供路人补充,以前不管是骑自行车回村还是和小伙伴们步行回村,都是走那条马路,一走就是一两小时左右的路程,夏天的时候口渴,会买冰棍和茶水喝,一毛钱可以喝一大瓷杯茶水,还有个印象,小卖部常客是可以赊账的,六年级前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常客是可以在本本上记账赊账的,家里附近的小卖部也能赊账,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历史,不知道如今还有没有提供赊账的小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