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连一个回旋余地也没有了。否则那么多皇子皇孙,选一个代理人,当真那么困难?那么以满清的兵力,节节受阻,能打到哪儿?
另外就是武则天这次迁都。
她的迁都乃是做皇帝,在长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关陇门阀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迁都。
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视察洛阳,并且洛阳城墙一起由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修好了,还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迁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这时候遭到赵匡义的反对。
由是传出一番话,赵匡胤说开封无险可守,想要宋朝长久,王都一是长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阳,再拿下潼关、长安,宋朝各方面早准备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坏,也不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次之洛阳。洛阳不及长安之险,但前面好歹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封远不及现在的开封,虽是好几个分裂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后周繁荣起来,但不过那么一回事罢了。因此就是迁都长安,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赵匡义却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
似乎有理似乎无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迁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吗?
最后赵匡胤没有作声,然而也没有迁成首都。
实际这里面的背景不是这两句对话,赵匡胤迁都,乃是赵匡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让赵匡胤担心了。赵匡义之所以成功,乃是一迁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别是后来所谓的“朔党”,王都一动,他们家离首都就远了,离首都越远,后人进入政治圈就越难。那么他们甘不甘心?
于是赵匡胤选择了最小的代价去洗劫赵二的势力,那就是扶持赵三上台,然而赵三还没有上台,那个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让宋朝从此产生质的转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