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得要想一想一亩地产量只有两石,一斗粮食运到陕西前线,得要四百文的运费,如何能实现司马光的那个大治大同?
因此只有一个结论,一辈子苟和吧!
还有一个例证,宋仁宗倒是四十二年不用兵,当然用了兵,不过与辽国没有用兵,庆历宋夏战争后,除了侬智高之乱后,几乎就没有大的用兵了。结果呢?国家有没有真正富强起来。确实是富了,但有没有强?
问题二,就算宋朝想和平了,比如宋英宗,虽然他严格说是好战派,但最终选择的是苟和,开放互市,重新给岁赐,然而换来了什么结果?这是边城争气的,否则庆州都危险了。
就这样,古渭城北面的那个西使城,宋朝不难受?
所以王巨给了一个合理的答案。
首先就是积欠的问题,地方欠积分为三种,一种向富人的借款,这个很早就有了,如大儒王禹偁担任长洲知县时,宋朝第二次北伐开始,为了筹集军费,横征暴敛。王禹偁便向富人借钱,替百姓熬过这一难关。类似的事例很多,例如赵祯向长安李员外借钱二十万贯。有的还就还,没的还,以后赐一个阶官,算是还了。
范仲淹也不想卖官啦,逼的。
特别是治平元年与二年,全国大水灾,朝廷又没有钱帛赈灾,各地官员只好大量借债。要命的是这些债务不规范,反正是空头支票,以后还不还还要看情况,因此往往借一贯钱,能开出三贯四贯的空头支票,无疑加重了积欠的数量。
第二种是和买和籴变相造成的积欠。
第二种是提前征收税赋。
因此整顿财政是当务之急,不能说这个积欠不还,要还,先从这个提前征收税赋开始,这些人多是可怜的百姓,多一升米就会得活,少一升米就会饿死人的贫困阶层。换作官府,若是百姓积税,还抓到牢房里逼税呢。
其次才是和买和籴造成的积欠,因为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中小商人,实际他们家境也不大好。
至于后面的那个群体,就要看情况了,最少他们不会向朝廷要利息吧。
这是未来若是财政盈余所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适度的用兵。
何谓适度用兵,比如去年就不当用兵。虽然王巨赞成收下绥州,这也是西夏那边更困窘的,否则也不能收。因为大战兴起,以去年宋朝的可怜财政,以及大量的灾民,那会很危险的。
但以后财政缓过来,可以适度地用兵,至少能在边境做一些自卫反击战。否则宋朝就会滑向另一个可怕的边缘,积弱!
这才是最理性的答案。
富弼这个答案算什么?连立功将士都不赏,也不言兵,坐等着挨打啊?若那样,也不用二十年了,恐怕十年之后,陕西再也不是宋朝的陕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