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庆州城中一个生意兴隆的茶肆,便有两个客商在议论。其中一人说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说不定能让王知州回到庆州。”
他俩只是说着玩,但他们是外地客商,并不了解当地百姓的心情,前面说完,隔壁茶桌上的几个茶客便拉起他的衣袖,问有什么办法。
这个客商便说道:“上书朝廷啊。”
并且他还举了一些例子,就象张士逊在知射洪县里,百姓舍不得他走,便拼命地将他挽留,甚至直接将他堵在县城里,不让他出去,然后上书转运使,转运使上书朝廷,成功地留下。
不仅是张士逊,在宋朝类似的事迹有好几十起。
有人是粗暴地强行将官员留下,有人是一边留一边上书。
有的留成功了,有的没有留成功。
那客商一一娓娓道来。
其实没有他说的那么容易,普通宋朝官员来来往往,百姓哪里管得着,甚至有的官员老百姓还巴不得他们早点走呢。
即便是优秀的官员,也未必能做到让百姓相堵于道,相堵于城,再三挽留,如范仲淹地方官做得很不错,然而多会有百姓强行将他挽留下来?若不是出这档子事,王巨以后走了,庆州百姓肯定舍不得,说不定相送的百姓又相堵于道,引起轰动,但未必强行挽留王巨。
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有大恩于百姓,如张亢,就被百姓相堵于道挽留过。
或者前任暴戾,形成了严重的鲜明对比,或者其他类似的一些情况发生,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不过百姓不知道啊,听得津津有味。
这时候他的同伴说道:“有什么用?王知州都辞官离开庆州了。”
这人不服气地说:“最少还王知州一个公道吧。不然皇上还真以为王知州在下面鱼肉百姓呢,辞了官,还污了名声。”
“你以为一般人就能见到皇上啊,到了诸位相公哪里,官官相护,还不是瞒了下去。”
“一个人不行,十个人呢。十个人不行,一百个人呢,就象去的东明县一样,最后皇上还不知道了吗。”
“东明县,那是在京城,这里是什么所在,庆州,边塞。”
“边塞又如何,难道它不是宋朝的边塞?”
看来这两人喜欢抬杠,然而边上的人却听得抓耳挠腮,便问:“两位哥子,什么东明县哪?”
其中一人便说了东明县事件,不过他们不是庆州本地人,然后两人抬着抬着,又抬起一个京兆府妓馆的行首漂不漂亮。一人说很漂亮,另外一人说并不漂亮。
京兆府行首与庆州百姓无关,两人在为那行首抬杠,余下的茶客则在讨论如果上书了,管不管用。
于是在两个客商“无心”的抬杠下,庆州百姓开始商议上书朝廷。
这时庆州作坊主田秉义站了出来,对其他人说,明公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是互相帮助,我帮助了你们,你们也帮助了我。实际我们真的没有帮助明公,现在才是轮到我们帮助明公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