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奏折错误百出。
首先此事发起乃是刘沪,根本就不是郑戬的命令,但刘沪清示了郑戬。
是一个平原所在,不然最后不可能发展成庄浪县城,但不能称为没有归属,名义上他们还都是臣服宋朝的,瞎毡都臣服了,况且他们。要么说真正的臣服,并不多,郑朗在的时候,人心都大部分向着瞎毡,为此郑朗还叹过气。所以不能用没有归属与皆愿二字。
第三个夸大其词,虽然此处是平川,也就那么一点大,岂能得蕃兵三五万人?那还了得,整个泾原路岂不是可以组织三五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大军?三五千蕃兵还差不多,即使将邻近的揆吴川等处一起算上,也不过能勉强拢到两万男丁而己。朝廷同意,郑朗心灰意冷,于是默不吭声,事态终于扩大。
刘沪率军进住水洛城,此时还是小城,刘沪下令扩建。
铎厮那看到宋朝军队在筑城,再加上一些部族酋长嘀咕几句,产生害怕,担心宋朝对他们不利。不要说郑朗,蕃人有蕃人的智慧,卸磨杀驴的事常有之。于是聚兵数万合围,纵火呼啸。刘沪从容镇定,身先士卒,坐据胡床指挥进退,大败蕃兵,乘胜追到石门堡。往哪里逃,此时在郑朗经营下,整个泾原路前线就象一张密集的蜘蛛网。一个人也许能逃出去,这么多人能逃到石门堡也是事发突然,没有准备让他得以侥幸,否则在得胜寨便足以将他们拦下来。
铎厮那看到前有雄关挡路,后有追兵穷追不舍,又想到前些时间宋朝几场大捷,伏于地上投降了。似乎也不是坏事,自此以后,这些生蕃变成了熟户。但也不能指望他们就真正成了宋朝子民。若不改变,后来还会反复,直到整个河湟地区为宋朝所得,没有吐蕃存在,失去归属,这些蕃子才心甘情愿听命。
数万人多半也是夸张的,是报虚功,那来的数万人。即便有数万人,铎厮那能鼓动其中一半部族就算不错了。这件事郑朗未在现场,也没有派人仔细询问,但知道得很清楚。
铎厮那之所以率部纵火呼啸,只是吓一吓刘沪,别呆在俺地盘上,你们回静边寨吧。根本就没有打算反叛,谁知道刘沪突然翻脸不认人,这才悲催了,被刘沪一千宋兵打得溃不成军。也就是这场胜利根本不存在任何意义。
好事不多,坏处也不多,便是水洛城的真相。
但它出现大麻烦,首先便是韩琦尹洙对范仲淹内心的反感,其次刘沪会报的对象。
郑戬主管陕西事务,可是刘沪直接上司是尹洙,等于刘沪绕过尹洙,越级向郑戬会报,而郑戬恰恰是范仲淹的联亲,怎能不让心中有疙瘩的尹洙联想翩翩?
专家所说的庆历君子士风的和而不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