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么大的项目来说,成功或失败,既有其必然性,也免不了偶然性的成分。
即使它在历史上失败了,苏城也想“抢救一下”。
有了这样的想法,苏城配合的道:“甲醇项目的资金、原料自然由我来准备,技术方面,台塑能否帮衬一下?”
“应该的。让我想一下,苏董还是准备采用天然气做原料生产甲醇吗?产量呢?”
“10万吨以上吧。”这个规模,放在1990年是绝对先进了。不过,大工业生产必须有发展的考量1990年开始建设,顺利的话要一两年时间,不顺利的话,五年十年都有可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台塑最终放弃了海沧计划,改在台湾自建“六轻”项目,也等了将近10年。而且,投资数亿乃至数十亿的项目,少说也得用上二三十年,规模太小产率太低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大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非投机性。所以石化企业明明看着乙烯等石化上游原料在涨价,也很少有人去建设。
规模小了没有意义除非有某方面的绝对优势,纯以经济论是纯粹亏本的。规模大了投资就大,风险也就增大了。
台塑集团如果不是有几百亿的资本额根本不敢撬动70亿美元的重型投资计划。事实上,1990年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规模也不算小了,他们都不敢在本国进行如此大型的投资,就能想见其中的风险。
王胜向来佩服苏城的手笔,赞叹的鼓励道:“不愧是苏董事长,这样的规模,和海沧计划简直是绝配。嗯,甲醇设备其实相对简单,10万吨的甲醇,主要技术集中在合成塔,外购如何?”
“也只能外购了,不过,我倾向于同时购买技术,也就是一套10万吨级的甲醇设备,同时转让相关技术,让我们能够自产以降低成本。”这是〖中〗国的一贯做法,也是市场换技术中最有用的方案之一。
王胜并不奇怪,道:“我整理一份甲醇设备厂商的资料给您吧。台塑这些年,对业界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有一些资料,还是比较有用的。”
他说的是自家情报体系了,石油石化企业和其他大型财团一样,都注重情报。长时间的积累以后,能有很多的好处,例如哪家企业会愿意转让技术,转让的技术又有多大价值,是必须自己分析才能得到结论的,厂商自己的宣传肯定是不可靠的。
当然,这种情报并非间谍似的情报。而是由公司的外派部门搜集公开资料为主,配合一些私下里的信息交流,以及己方的分析整理,最终形成资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