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依然是中国车队。打头的是两辆半履带车,后面跟着一水的卡车和履带车,其中大部分都是俄罗斯自产的卡车。
西伯利亚的冻土几乎无法修筑水泥道路,即使是英国BP想在秋明运输物资,首先考虑的也是俄罗斯重卡。苏联为了开发西伯利亚,曾经在陆地车辆上投入颇多,傻大黑粗的俄罗斯装备也很适合西伯利亚的烂泥地,随着俄罗斯联邦的成立,清闲下来的公司纷纷将车辆出售或出租。
跑出营地来迎接食物的俄罗斯人,见到又是一支中国的勘探队,不禁心生疑惑,但还是把他们给迎接了进来。
相比之下,李政夫就显的吃惊透了。
“第四支了。”李政夫声音低沉的看着苏城装束整齐的走出临时板房,迎接来自中国的勘探队。
隐约间,还能听到“华东物探局”等名词,他虽然是华人,中文用的却只能说是勉强,一时间也没理解意思。
伊藤信重对中国的人多势众是有点预料的,不像李政夫那样惊讶,还有闲心数了数,道:“这一队人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比前面三队的人数稍微多些,即使用火车运输,也要占四五个车厢,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差不多被他们用到极限了,人不可能再多了。”
“嗯,四支勘探队,不影响大局。”李政夫也这样说着,以安慰自己。毕竟,对方一天增加了1000多名勘探人员。人数上已经比他们要多了。
勘探本身,是技术和人力的混合体。高明的技术是为了节省人力,这一点在讲究利润的外国公司尤其重要,但要是抡起速度来。即使是航空勘探,也脱不开地面上的勘探工作,而地面勘探的人如果多了,也完全可以抵消他们的技术优势。
伊藤信重不置可否的点点头,道:“催促一下飞机,另外,我们要考虑一点替代方案。”
“什么替代方案?”
“招募一到两支俄罗斯的勘探队作为补充,以免中国人用人海战术。”伊藤信重此时不吝啬钱了。身为一名日本人。他对中国的人海战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不过,他了解的也是有限。否则就不会说是一两支俄罗斯勘探队了。
李政夫自然愿意采取保险的方法,马上道:“我这就去找人。不过,咱们的勘探设计方案已经做出来了,招募来的俄罗斯勘探队用在哪里?”
“先在外围进行补充勘探,其他勘探队也可以尽量增加人手。提高效率。”伊藤信重也没有调配大量勘探队的经验,伊藤商社曾经参与开发过不少的油田,使用的人员很少有超过千人规模的,再多都要外包出去。这也不怪他。除了中国和前苏联,其他国家都很少组织上万人的石油勘探队伍。也没有相关的经验。
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和外国是全然不同的。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石油工业的基础就更薄弱。50年代开始搞石油勘探,可以说是全靠自己摸索。在技术开发不能立刻见效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人本身来做,因此对大量人力资源的协调,有着相当的经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