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就一一地详细地进行了汇报。
喀布尔当地的情况,李世民大致还是清楚的。那里相对贫瘠,工商业都相对落后。可是李佑去了时间并不长,那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情况已经超过了唐朝内地的大部分的城市。
李世民说道:“听说你把长安的研究院也都搬到西北道去了。”
李佑很坦然的说道:“是,父皇,研究院那里的大部分项目都需要儿臣来主持。尽管现在有了电报,但是仍然感到十分不方便。因为有些事情,不是亲眼所见,现场研究,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儿臣现在主持西北道路的事情,将研究院放的身边,也便于进行格物研究。儿臣每发明一项的成果,会马上送到长安来的。”
李世民问这话的意思并没有责备李佑的意思,李佑也没有往这方面想,父子二人的互相信任一直都非常良好。
李世民点头说道:“这个我相信。通过了这些年来你在格物上的研究,尤其是现在的无线电通信,还有这两次利用孔明灯所取得的战果。我认为发展格物的作用,远远胜过10万甚至百万大军。
西北到那里的事情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我认为还是格物对于朝廷的贡献更大。对于造福百姓来,增加财富,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决定,让你返回长安主持工商界和格物的事情。”
这样的结果出乎李佑的预料,也令他感到为难了。
李佑现在一门心思就想当个西北王,天高皇帝远,过自己舒适的小日子,李世民的决定打乱了他的计划。
于是,他决定进行争取。
他说道:“父皇。西北道那边面临着波斯、天竺、吐蕃和大食四大强国,情况十分复杂,不熟悉情况的人很难与这些国家打交道。因此而且留在那里更方便一些。
对于工商业和格物的事情,儿臣留在西北那里也能够进行兼顾。尤其是现在又有了无线电通信,重大的事情随时可以和长安进行沟通。因此儿臣觉得还是留在那里,更能够发挥儿臣的作用。”
以前李佑离开西北离开长安,李世民同意他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为了朝堂上的稳定,避免皇子们之间的争斗,李佑率先离开了长安。李恪等成年的皇子也相继都离开了长安,朝堂上确实安定了许多,减少了很多内耗。
可是,李世民发现没有李佑在身边,很多事情解决起来都相当的麻烦。并不是说离了李佑就不行,而是说有李佑在,他想出的办法更简便易行,效果更好。而且某些事情,的确是离了李佑就无法往下进行。
李恪拿下了林邑国之后,给李世民发来了电报,他没有埋没李佑的功劳,将治疗瘟疫的事情,向李世民做了详细的汇报。
李世民觉得李佑就是一个全才,还是留在身边更加方便一些。而且那些皇子们,反正你都已经离开了长安。没有自己的许可他们也无法回到长安。
李佑即使留在长安,并不会打破朝堂上的平衡,对整个朝堂并不会产生什么破坏的作用。
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将李佑留在长安了。
他说道:“你不要有任何其他的顾忌,无论做任何事情,父皇都会支持你的。
至于西北到那边的事情,现在的有了无线电报,又有程咬金和薛仁贵等人在那边,我相信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麻烦。因此,你还是留在长安吧。这件事儿就这么定了。”
李世民对于自己的信任,李佑心中还是感动的。可是他不知道长孙皇后、李承乾以及李恪等人会如何做想?还有他们身边的那些人,将来会不会给自己设置障碍?他不想重新陷入长安这种尴尬的局面之中。
李佑觉得还是把情况跟李世民并说清楚为好,于是他就把自己心中的这些顾忌都说了一遍。
李世民有点儿不高兴地说道:“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你不要任何顾忌。你做好自己的事情,父皇做你坚强的后盾。任何人找你的麻烦,父皇都会替你解决的。”
话说到这份儿上,李佑实在是无法拒绝了。于是他就表示遵旨,告辞离开了。
回到住处,他左思右想,觉得自己还是要争取主动,避免长孙皇后和李承乾等人产生误会。于是他就给李承乾发了电报,将事情的经过向他做了说明。并且请他向长孙皇后作出说明。
李恪那里他也发觉了电报,说了事情的经过,并说了他自己真实的感受。
李恪现在是岭南王,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他相信李佑说的是实情,他明确的表示他对这件事没有任何看法,希望李佑在格物上能够创造更多对朝廷有用的东西。
他再次对李佑对自己的帮助表示了感谢。他希望以后遇到事情能够经常跟李佑用电报进行沟通,希望李佑在关键时候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
李恪的态度令李佑感到十分欣慰。
他来到唐朝以后,就想改变唐朝皇子之间的争斗造成的惨烈局面。李恪是原本宫斗的主角之一,如今他的态度态度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不得不说这是李佑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那么,李承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还有长孙皇后以及长孙无忌等人究竟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