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路惊涛骇浪却是有惊无险,朱常津和庞宝强率领的船队在与怒海狂涛的搏击之中,虽然疲乏之极,但却船行百余里,整支船队毫发无伤。
就好像风神和海神都在眷顾这些胆大包天,正直癫狂的汉子,当他们终于穿过风浪之后,大家发觉船只的摇摆渐渐缓慢下来,甲板上的战士们不约而同的一起欢呼了起来!太阳透过阴云露出半张脸,眼看着天色也渐渐放晴,这个时候船队驶到了漳州和泉州的交界之处,朱常津居然带领着船队一转弯,直接进了一条江水的入海口。
是的,他们并没有继续北上直奔泉州,其实这里才是他们的目的地,在这条九龙江入海口之中,他们再往西行船一段,就是名闻天下的月港。
这里边的原因也很有意思,说是泉州市舶司,但是整个泉州市舶司的港口却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泉州港,在本朝隆庆年间就已经很少停靠商船,而是主要用来接待东瀛琉球的使者。
第二个就是福州港……因为福州是大部分琉球人的故乡,所以港口每年也有大量的琉球商人船只在此停靠。
第三也就是最大的港口,就是月港了,这三座港口实际上都归泉州市舶司管理,但近些年来反而停靠在泉州的商船极为稀少,这也成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形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其实也很复杂。
因为最早的泉州港设立于宋代,在明代一直极其兴盛,泉州刺桐港的大名天下皆知。
在宋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极度繁荣与昌盛,甚至在南宋时,泉州港上交的赋税,一度相当于全国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然后就在宋末元初的时候,由阿拉伯人蒲寿庚“提举泉州市舶司”,换句话说,那时候的泉州海关领导,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
当时这位阿拉伯商人利用泉州港大发横财,据说他的船队一次被贼人打劫的时候,就曾经损失过四百艘货船……由此你就知道,这位大商人船队的规模有多大了。
然后在明朝中页,泉州港却因为倭寇横行,慢慢凋敝下来。
接下来再看看福州港,为什么说琉球那里的居民,故乡是福州呢?
这是因为大明洪武廿五年,当时琉球中山王察度在到大名朝贡的时候,曾经请求大明赐予他们一些中国人丁,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华夏文化和通商往来。
明太祖接受了察度的请求,随即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跟随察度去琉球定居……也就是这闽中三十六姓,一直在琉球负责造船航海,商业贸易,文书管理之类的工作。
所以每次琉球派商城过来,上面都有大量的大明血脉,由于他们的家乡都在福州一带,所以自然会选择福州港,作为他们必经的港口。
至于月港,则是自己发展起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