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就能形容大明的架构,责权不明,赏罚不分。
地方有功之能臣,进入不到中枢,而中枢又被一群书呆子们把持。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们会解决什么问题!
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把书读透,把书中的微言大义用到现实政务上的,就寥寥几人而已。
宋之吕夷简,元之耶律楚材,还有本朝的张居正。
快一千年了,就出了三个能打的。
书生之见,害人!
可太祖、成祖两位老人家,组建内阁的本心,就是找一群行政秘书,收权于上,自己把控全国。
强爷胜祖,这就是个玩笑话。
是人就会有疲惫感,是人就有局促性,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把控精准。
这也导致了,很多时候政令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并不贴合实际,经常闹出乱子来。
不光是上下不通的问题,还有就是内阁发展了快两百年了,也衍生了很多潜规则,非进士出身,不能为首辅,不能为阁臣。
把内阁变成少数人的自留地,变成翰林院的后花园。
这种情况必须要改,还得尽快。
温体仁在研究的新考成法,就是划分好职责,让官员们都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但这就是个火药桶,只要处理不当,会直接爆炸升天。
五军都督府改名,就是朱由校的第一步。
不要小看改名的重要性,唯有名与器,不可假手于人,官名改动了,衙门口的权限也跟着重新划分,相当一次小洗牌。
一栋危楼,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倒了重盖,靠小修小补,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不入流?何为不入流?”
“都是为朝廷办事,不能太厚此薄彼。”
“朕准备开吏册,根据九品制划分,跟官册相同,最高为一等,最低为九等。”
“三年一审,五年一调,绩优者升,劣者降,贪张枉法者,开除吏册。”
“升上一等,由吏部审核,受之官身,进入官籍,从九品做起。”
“百官也要如此考核,但年限从三年变成五年。”
“至于吏部考核百官之标准,由内阁商议。”
“入吏册者,为国家之工,按照品级领取月俸。”
朱由校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兴致勃勃地看着方从哲,看他有何反应。
方从哲能有什么反应,要不是坐在上头是掌管生死的活阎王,他肯定要骂娘。
他虽然没有当过父母官,但他也是大兴县的地主,底下那帮胥吏是什么德行,他可是一清二楚。
胥吏们问题很多,欺压乡里,贪张枉法,不是个东西。
但有一点就算是方从哲也不能否认,这帮地头蛇们,可比朝廷委派的知县、知府有能力的多。
胥吏大多都是父子相传,衙门口里的弯弯绕,他们可太清楚了,看似没有问题的政令,到他们手中,立马就能玩出花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