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东征皇帝驾临城下指挥数十万大军猛攻辽东城自三月底一直打到六月都未能攻克不得已遂兵分两路一部继续围攻辽东城及高句丽其他西北部城池一部则九道并进直杀平壤。结果到了七月底攻击平壤的帝国主力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而辽东城却依旧未能拿下。最后第一次东征的战果就是攻陷了高句丽北部重镇武厉逻帝国在那里设置了辽东郡和通定镇好歹有了一块小小的“遮羞布”。
第二次东征帝国远征军再次受阻于辽东城皇帝也再次驾临辽东城下亲自指挥。这一仗自四月底一直打到六月底帝国远征军想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未能拿下这座城池。不得已还是兵分两路。皇帝丢不起这个人咬牙切齿也要拿下辽东城而薛世雄则率主力直杀平壤。结果薛世雄刚刚拿下高句丽中部重镇乌骨城便接到了撤军的命令。所以第二次东征实际是没有任何战果。
辽东城因此成为插在皇帝和帝国将士心中的一根肉刺让他们痛苦不堪让他们倍感耻辱好在皇帝和中枢在平定了杨玄感之乱后便迫不及待的发动了第三次东征给了帝国将士洗雪耻辱的机会。
这次指挥攻击辽东城的是观国公杨恭仁。
杨恭仁没有参加前两次东征。他的父亲观德王杨雄在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十二rì病逝也就是在第一次东征开始期间死去杨恭仁兄弟为此不得不扶灵返京。二次东征期间杨恭仁持丧在家亦未参加。也正因为如此杨恭仁对东征一直存有不祥之感。
那一年的正月二十五先是内史令元寿病逝;接着在二月十二rì观德王杨雄病逝;到了三月十二rì兵部尚书、检校左候卫大将军段振病逝;夏季五月初四纳言杨达病逝。短短五个月内帝国中枢核心里的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辞世可以想像一下此事对帝国、对皇帝本人和中枢所造成的冲击之大。这明显就是个不祥之兆即便是无知小儿也能预感到一丝端倪然而帝国和皇帝当时已经骑了虎背下不来了而第一次东征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不祥之兆。
时隔三年大业十年的第三次东征是不是也有不祥之兆?有不但有而且正迅速在中土蔓延那便是此起彼伏的叛乱大cháo无数生灵正在杀戮中痛苦哀嚎这时候皇帝和中枢不想方设法戡乱平叛稳定国内反而继续穷兵黩武远征蛮夷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
所以杨恭仁的第三次东征策略是非常保守的就如皇帝和中枢坐镇北平居中指挥所表现出的“保守”一样寄希望于用武力威慑高句丽迫使高句丽投降挽回帝国、皇帝和zhōng yāng的“颜面”然后便结束东征调转矛头集中全部力量应对国内的动荡局势。
军议有关选锋军对辽东城将采取何种进攻方法争论激烈有坚持强攻的有坚持围而不攻以等待薛世雄、李景和赵才三位老帅率主力渡河而来有建议甩开辽东城快马加鞭直杀平壤出其不意一举摧毁高句丽之根本则辽东等城池可不攻而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