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恭同意向皇帝告急,向燕北报jǐng,但不同意即刻撤退,他还想等待定襄郡的镇戍军撤回来,以便把代北军的主力集结到一起。也唯有如此,他才有把握守住句注要塞。确保把北虏阻挡于代北境内。
就在此刻,定襄郡送来急报。几天前一支北虏军队由著名的“白道”越过了yīn山,杀进了位于yīn山南麓和河套套头之间的定襄郡。定襄镇戍军正在撤离之中,措手不及之下,遂调头向西,以最快速度渡过了黄河,撤进了隶属于灵朔道的榆林郡的榆关。
王仁恭闻讯,勃然大怒。
自先帝以来,为了控制强悍的代北军,zhōng yāng和帝方想尽了办法。杨义臣及其以尉迟氏为首的代北虏姓将领始终是代北军的核心力量,虽然先帝曾让汉王杨谅、名将李景等出任代北军统帅,但始终未能真正控制这支军队。今上继承大统,汉王杨谅举兵反叛,做为叛军主力之一的代北军随之分裂,兄弟手足自相残杀,就此遭到重创,一蹶不振。代北军衰落了,大漠上的突厥人却兴起了,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南北战争当然不可避免。现在南北战争爆发了,代北军里的代北系将领们理所当然以保存自身实力为第一要务。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定襄郡的代北镇戍军不但没有及时撤离,反而在关键时刻渡过黄河撤到了榆林郡,远离了代北战场。
强烈的危机感让王仁恭有了不详之念,但他和历任代北军统帅一样,都无法真正控制这支军队,无法如臂指使地指挥这支军队,所以盛怒之后,王仁恭接受了杨长仁和王智辨的建议,果断放弃了云内城,并且也放弃了坚守白狼塞的想法,一口气撤向了句注要塞,以杜绝代北军被北虏包围之可能,这样他手上就始终有军队,有一定的主动权,还可以背靠雁门和太原,倚仗后方强有力的支援来阻御北虏的入侵。
代北军大踏步后撤。
北虏倒是犹豫了,担心坠入帝国的陷阱,但这时从代、晋秘密渠道传来的消息,以及从定襄郡和燕北地区传来的消息,都足以证明帝国在代北的镇戍力量严重不足,撤退是帝国代北军唯一的选择。
另外,对于始毕可汗和牙帐支持发动南北战争的权贵们来说,他们的最高目标是占据代北,是把势力范围拓展到中土,并获得与帝国长期而稳定的南北回易,这直接关系到北虏的持续发展和强大。而帝国因为连续数年的战争极大的损耗了国力,由此给了北虏千载难逢的入侵机遇,而更让北虏窃喜的是,帝国的皇帝为了维护北疆之安全亲自坐镇太原,这给了北虏无数念想,假若能诱使帝国皇帝在战争期间亲临战场前线,并将其包围。继而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则必能以最小代价实现战争之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