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淳于盛说道“昭武九姓中最富有的女人。”
=
=
=
=
注释:
昭武九姓: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o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
五姓七家:
北魏太和中分定姓族大选群官由朝廷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包括鲜卑贵族在内的门阀序列。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为望族其中李姓有两望崔姓亦有两望故姓氏而言则称“七姓”或称“五姓七家”。
历史上关于五姓七家有二类四说。
《资治通鉴》卷一四o齐明帝建武三年(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春正月条: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胡注:四姓卢、崔、郑、王也)……时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胜家风故世言高华者以五姓为(胡注:卢、崔、郑、王并赵李为五姓)。
如上所见关于北魏“四姓”计有二类四说虽各有所据却都属唐以后晚出材料。长期以来史家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多径取所需未予详考。
从《通鉴》记载的情况分析太原王氏太和中得入“四姓”之中陇西李氏则独立于“四姓”之外并称为“五姓”。但到了唐代这种排列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世人多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为五姓”。两个家族的位置恰好颠倒过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两姓的家族条件与社会地位有关。
唐长孺先生表《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一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统一了四姓异说中第一类两种不同说法的矛盾对于第二类记载则没有直接涉及只是笼统地提到唐代崔、卢、李、郑、王五姓七家获得北朝一流高门地位即在太和之时。
“四姓”是孝文帝根据汉魏以来汉族士人以婚宦品评门第的传统而建立的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外戚婚姻集团。崔、卢、郑、王(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得以成为“四姓”不仅仅由于他们显赫的“魏晋旧籍”更是缘于他们与权臣李冲(即赵郡陇西二李)的特殊关系及其与帝室的联姻。太和改制后一个以王室为轴心以婚姻为纽带包括汉人“四姓”和代人“勋臣八姓”在内的政治性婚姻集团逐步形成新的门阀秩序得以确立深刻影响了北魏后期政治。
太和改制后汉魏以来的士族制度在北方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北朝社会重新“门阀化”的倾向却并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复。从某种意义上讲“分定姓族”是北朝世家大族的一次“再生”北朝社会的“门阀化”开启了北朝世家大族“官僚化”的先声隋唐以降中古官僚制帝国的重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完成的。
―――――引自陈爽《“四姓”辨疑:北朝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