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两千份答卷,真正言之有物能够联系实际,或者空谈理想到一定境界令人服气的,也只有四百余份。
还是从三百字一下的文中选出十份沧海遗珠以后的结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区分朝廷力量,到办宴会,为了办好一场宴会,先是认真从请的人分析,然后引发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腥选拔。
一万字最终只剩四百人脱颖而出,将最终有入府邸答题的资格,赴教育改革之宴的路恐怖如斯。
总之,最后是真的有四百个身家清白的人先后进府了。
这四百个人,三百二十个都非常年轻,符合二八定律。
所以沈三问将目光主要投向的是剩下八十个年轻人。
活力朝气蓬勃上进的年轻人,没有被各种经历打击过,一心向上的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希望。
不是说老年人不行,而是沈三问觉得他们不可能接受他的思想,就算勉强接受,也是为了别有目的,不可能将国家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事业来做。
这不符合沈三问的兴趣和志向驱动理论。
梦想,能够为人提供不可思议的动力。
金钱,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动力。
虽然大多数时候,没有基本动力,便没有更博大更强悍的动力。
年轻而有富裕,出身足够好的人,便是沈三问这次确定好,筛选出来能用的人。
八十人又只剩下十六人。
大多数对答时间都是走过场,不至于让他们难堪,也不至于浪费沈三问太多时间,先是一场为时三分钟的自由发挥时间。
若是真的曾经有过教育改革的想法,对此事有规划,沈三问也不介意打破自己已有的旧思维,为他们提供一线机会,让他们一展所长。
但是,大周这种生产力条件,哪里会有很多这样的梦想家。就算有,也不一定能让沈三问遇到。
最后这些人中也的确没有能让沈三问惊艳的人。
倒是有几个能主动请缨直接说明来意的,挺懂沈三问的意思了,但很可惜不是他要找的人,没有机会。
问答终于流于走过场,最后留下来十六个人。他们对教育改革有各种幼稚的想法,但是他们的内心中的确没有丝毫抵制的意思。
这与他们利益无关。
改革与否,不可能影响他们目前的生活。至于将来的生活,影响的也不是他们这一代人,不是他们可以预见的子孙。
甚至他们还可能因此得利,成为这场改革的赢家。
从最沈三问宣布他们留下的时候开始,他们便不会再有反对改革的机会。
不过,这十六人还是得分个主从。
若是一场会议一群人都有决定权,那事情便不用办了。
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该不该绕路以免踩死蚂蚁的问题,都能有该,不该,随意,看心情,看时间,等等,这么多解答的情况下,十六个身世背景差不多,无法约束,各有梦想的小年轻能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最优配置自然是奇数个决定人,要么三,要么五。
沈三问留下他们,直接向他们宣布了这一结果。
“你们若是愿意为教育改革服务,外面所有愿意留下来的人,都会成为你们的帮手。但是你们之间,也会有主从上下关系,谁能提出最好的建议,谁就能成为这里剩下十三个人的上司。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先后发言各有优劣,每人三个沙漏的时间。规则已经说清楚了,那么,现在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