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值得提一下,刘宗周。杭州失守后,绝食而亡。
看历史就是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说了什么。是非对错,后人评述。
今天这个事qing。陈燮早就知道了,报信的人是复社内部的人。这边刚开会商议,那边陈燮就知道了。所以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还有一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读书人心眼多,立场动摇的很快,没有豁出去的决心。
既然是这个局面,可想而知了。陈燮把革除功名的大招放出来,别说史可法了,朱大典都吓了一跳,立刻开口道:“阁部,今日之事,就这么算了吧?功名得来不易,得来不易。”
这就是和稀泥的态度了,陈燮的眼神在朱大典的身上停留了一下,朱大典浑身冒冷汗,暗暗抱怨被史可法拖下水的时候,史可法却站出来道:“陈阁部,难不成,读书人的颜面就这么算了么?”
陈燮淡淡的看他一眼道:“大明国库空的老鼠都不愿意呆的时候,负责治理这个国家的读书人们,颜面早就没有了。大明京畿任凭建奴横行的时候,读书人早该有颜面扫地的自觉了。居庙堂之高,不能为君父分忧,居江湖之远,不能为黎民解难。我看啊,就不要提什么读书人的颜面了。”
这话太恶毒了,史可法当时就涨的满脸通红,下意识的拳头都捏起来了。大明的问题,他真的不知道么?陈燮觉得未必!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没有去做罢了。道理很简单,读书人在获得功名之后,享受特权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qing,时间长了,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qing。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没有去履行自身肩负的职责。
以前的时候,舆论的权利在他们手里,随便读书人怎么说道理。这种环境下,整个大明的读书人,谁会站出来指出问题的所在?就算有一两个,在天下的读书人里头,估计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眼前的这一位,不说话就算了,一但开口,就在扒读书人的脸皮。
这场短暂的冲突,随着史可法的愤而离开而告终。随后他便上奏,弹劾陈燮,一个月之后,史可法被朱由检罢官,发为庶民,昭告天下,有明一朝,永不录用。
陈燮在南京掀起的风波,很快便席卷了整个江南。当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不起作用的时候,这些读书出身的官员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根本就束手无策。陈燮再次借明报这个平台,发布了一道规定,凡是不满者,不论官民,都可以向朝廷申告。但是以此为借口闹事者,寻常人等一律拿下问罪,有功名的先取其功名,再行论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