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钦差大员的出巡,道路、街面照例是要清道的,升了那些块“肃静”、“回避”的牌子,早已避得远远的,何敢有什么举动,是故放眼望去格外空旷。
但从维新元年以来,种种新作风已吹拂了原本死水一潭的官场,禁卫军代表团从欧洲考察回国没有摆出官架子而逃过一劫,在汪精卫等人被捕后,个中的内情早已为大员们所知悉,是故自那以后,大员们出巡就不刻意摆出架势和排场,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和自己的性命过不去。架子越大、排场越惊人,就愈提醒革命党这个队伍中有要人,也就愈刺激革命党的“铤而走险”。所以,排场大虽然威风,但与性命和安全相比,终究是后者来得要紧些,一定要做出选择的话,所有人肯定会选择后者。
而且在天津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里,帝国丧失了派驻军队的警卫权,朝廷要员所能仰仗的只是内政部所属的警察,但警察数量有限,护卫能力亦与禁卫军相去甚远——经过武昌举事的教训,重臣们已对禁卫军的能力深信不疑,对皇帝大力展禁卫军的决策举双手赞同。
但载泽等人万万没有想到,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可以用于仿效的策略。虽然禁卫军代表团因为低调而免祸,但他所在的钦差队伍却因为低调而掩盖住了可能生地危机苗头。
在盐商和张镇芳的银弹攻势下。革命党不但获得了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与物资,而且还提前得知了钦差队列的消息——这已经足够要命了。更要命的是,载泽等人在摆出亲民姿态而没有刻意清场后,革命党便找到了接近目标、混迹人群的好办法,他们化装成普通老百姓而厮混在看热闹地人群堆里,准备伺机难——战术是一天天生变化的。没有提高与进步终究是死路一条,革命党经过对多次暗杀行动失败教训的总结,已经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且便用在了这一次上面。
……载泽听到外面护卫的那一声喊后,猛然瞥见原本恭恭敬敬的人群中忽地窜出两个年轻男子,一个手执短枪,一个捧着不知道从何处弄来的炸弹,不顾死活地朝队伍冲来。革命党原本打算在钦差队伍必经之路上埋设炸药的。但经过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不成的教训,革命党认为钦差使团必定会提前勘察道路,埋设炸药地举动非常容易暴露。他们就撇去了这种“彻底解决”的方式,打算通过传统的途径来完成目标
张镇芳等人的用心不可谓不险恶,革命党的布置与心思不可谓不周密,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钦差使团的姿态足够亲民,但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惯性思维的延续,使得民众依旧对要员队伍保持了足够的敬畏。革命党虽然成功地混迹其间,躲过了警察们的搜查。但在具体行动那一刻。他们地身影还是在人群中显得异常突兀,是故两人刚刚动,担任钦差师团护卫的差官已经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