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孔雀满怀期待的在一条条海沟之中游荡,这里已经深入水下六百多米,这种深度,一般人还真没法过来,也不知道鹦鹉螺能不能潜入这么深的海水之中。
“哈哈,这是不是鹦鹉螺?”在钻了三条海沟之后,韩孔雀终于发现了一个很像鹦鹉螺的东西。
看着半掩埋在一些金属矿石之下的柱子状的海螺,韩孔雀哈哈大笑起来。
虽然没有全部露出来,但韩孔雀还是判断出来了,这就是一直鹦鹉螺。
“不是活的?”很快,韩孔雀就把这只鹦鹉螺完全挖了出来,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这只是一只鹦鹉螺的空壳。
没想到在这里,居然完整地保存了一枚“活化石”外壳,其白色的外壳表面光滑,并夹有橙赤色的火焰条状斑纹,细看它的生长纹非常细密,整个形状像一个大蜗牛壳。
“虽然只是一只贝壳,但这已经让韩孔雀信息了,这说明这里真的有鹦鹉螺生存。
海底热泉带来的不止是金属矿物质,看来还给周围的生物带来了丰富的食物,这也许就是鹦鹉螺存在的根本原因。
看着不远处的黑烟囱,韩孔雀慢慢的在靠近它,靠近了韩孔雀才发现,这片海域并不是只有一根黑烟囱,而是有无数根黑烟囱组成的一片庞大烟囱群。
喷溢海底热泉的出口,往往能够形成黑烟囱,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在海底沉淀下来,尤其是喷溢口的周围连续沉淀,不断加高,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
韩孔雀不断的靠近,所以一些黑烟囱他看的更加清楚,这个时候,他发现,这里的烟囱高低粗细各不相同,高的可以达到一百多米,矮的也有几米到几十米。
烟囱的直径因喷溢口的大小而不同,小烟囱的口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大烟囱的口可以达到几米。
喷发剧烈的喷溢口四周的沉积物也多,往往形成了小丘,高度有的高达100多米。
其实,在海水冲击的作用下,烟囱的高度很难无限升高,尤其那些长年不活动的喷溢口,烟囱往往经不住海水的冲击而垮塌。
黑烟囱四周有种类和数量都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一般深海的温度只有0℃,而海底热泉活动频繁的黑烟囱附近,水温却高达350℃到400℃。
现代海底的黑烟囱的研究始于1978年,当时,美国的阿尔文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洋中脊的轴部采得由黄铁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组成的硫化物。
1979年又在同一地点约2610~165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约350℃的含矿热液,从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