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种是爱尔兰麋,生活在距今160万年~1万年前,欧亚大陆北部地区的爱尔兰麋,形状看起来更像鹿,但它有两米高,角的宽度可达4米,是已知鹿类中最大的角。
与现代麋的角不同,爱尔兰麋的角主要部分呈厚板状,伸出一系列尖角状的突出物,即鹿角尖。
目前活着的近亲则是欧洲淡黄鹿,但是淡黄鹿的体积要小很多。
这样大的差别,使得基因学家很难将爱尔兰麋的基因架构,植入欧洲淡黄鹿体内。
第九种是一种十分出名的凶猛鸟类,这就是恐鸟了,恐鸟是一种连狮子、老虎都会敬而远之的“凶鸟”,它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
恐鸟生活区域(主要为现在的新西兰)人烟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没有天敌,只有少数土著人猎杀恐鸟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猎方式,没有给恐鸟群体以致命打击。
直到18世纪初,仍有许多恐鸟在新西兰安逸地繁衍生息。
恐鸟的绝种,可能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捕猎和开垦森林有关。
新西兰各地的洞穴里,都保存有完好的恐鸟骨头。
恐鸟的近亲是鸵鸟,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克隆鸟类的例子,所以想要恐鸟复活,只能尝试性地将恐鸟的基因,注入鸵鸟蛋,能否成功还有待研究。
而韩孔雀这次买到的动物尸体,其实是一只幼年披毛犀尸体,发现地点是西伯利亚的冰层之中,这具尸体保存非常完好,甚至还有毛发,是迄今发现的第二具幼年披毛犀尸体。
这次的发现,或许未来神秘的披毛犀,也将重返人间。
披毛犀是一种已经绝种的犀牛,从200万年前起,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
披毛犀有一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有一层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下保暖。
披毛犀被早期人类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就像猛犸象一样,有很多披毛犀的样本藏在冻土层,把这些组织进行清洁之后,将有大量接近纯粹的DNA,复活披毛犀绝非难事。
披毛犀平均体长3.5米,肩高约3.2米左右,体重平均4.1吨,与现存的印度犀牛体型相当,小于白犀牛,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
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同一时代,并在度过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
披毛犀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与其同属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齿犀生存在一起。
现存的犀牛中与披毛犀关系最近的近亲,是苏门答腊犀牛,它们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已经处在绝迹边缘。
披毛犀被早期人类的猎杀,这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在未发现波兰的完整标本前,它的体形只有从石洞壁画中得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