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宋太后的政治能力,约等于没有。她手上就一个太后印,若是殷长赢或者姜仲有心要拦,足以令她的任何诏令都走不出宫门,何况扶植自己的情人?
说句不好听的,你太后有个印如何?我直接把你囚禁起来,关到宫中,遇到事情让你盖章,你能耐我何?
凭宋太后的本事,她是能调兵遣将,派人救驾;还是煽动寺人,冲击宫门?
殷长赢之所以故意放纵宋太后,除却与长嚣的心照不宣,彼此等待时机以外,也有观察一下姜仲会怎么做的意思。
偏偏姜仲权势煊赫,几可遮天,却在此事上畏首畏尾,令殷长赢对他的评价直线下滑。
染指王权,却又不敢彻底逾越;说他规矩吧,桩桩件件,又实在不是忠臣能做的事情,俨然有乱臣贼子的气象。
正如殷长赢点评的那样,姜仲的缺点就在于,他是商人出身。
商人重利,喜欢投机,遇到高风险的事情,总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一套或许能让姜仲在商海吃得很开,和气生财,加高风险,高回报嘛!但在政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姜仲之才,内史还是当得的。”殷姮评价道,“但相邦之位,他确实有些欠缺。”
殷姮虽然与姜仲没真正接触过,可观姜仲的行事风格,她也能得出结论:姜仲不适合当一把手。
因为他是商人,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商人和政客可以投机,政治家不可以。
有些权衡和取舍,哪怕知道做了会尸骨无存,乃至遗臭万年,却还是不得不做。
但相邦之位,必须由政治家来担当,这才是对一个国家负责。
先王早就看明白了这点,却还是任用姜仲当相邦,就是故意把对方架在火上烤。
只因先王当时在国内根基不深,竞争者却不少。他需要姜仲这么一把好刀,通过对姜仲的不断礼遇和恩宠,逼得他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只能尊王。
说句不好听的,先王就是把姜仲当棋子,用完就丢。
只不过,先王没能活到卸磨杀驴的那一天,便英年早逝,方维持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在殷姮看来,姜仲能碰到殷长赢,已经是很走运的事情了。
原因很简单,殷长赢不在意许多事情,更不记仇——让他不爽的事情,他当场就解决了,根本不用记小本本。
所以,姜仲的狂妄自负,诸多逾越,殷长赢根本不放在心上。
只要姜仲有能力,这个相邦,他就能一直当。若他无能,便撤了,就这么简单。
殷长赢只对事,几乎不对人。
在这种君王手下干活,说轻松,也是轻松,因为他不喜怒无常(准确地说没发过怒),只要做好了事就行;说难熬也真是难熬,因为他太强势,太聪明,太高高在上,你只能服从,执行他的意志。
但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姜仲在殷长赢面前耀武扬威,若是能力足够,还能一直做他的相邦。可若换做先王,姜仲的结局,绝不会比车裂而死的卫君好。
听见殷姮这么点评姜仲,殷长赢更觉她深得自己之心,便道:“如今朝堂,无一人可为相邦。孤本打算,罢免姜仲后,就虚置此位,只留左右丞共同主事。”
相邦是正位,丞相是副手,撤正留副,也不是不行。
说真的,在殷姮印象中,“丞相”或者“宰相”,才更给她百官之首的感觉,因为熟悉。
谁料殷长赢话锋一转,竟道:“阿姮对相邦之位,可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