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文华殿的方向,朱高炽脸色很平静。
“这件事你们自己处理吧,以章程为重。”朱高炽轻描淡写的说道。
与德里苏丹国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准备,朱高炽没有太多的时间。
先是曹端的思想,然后是陶鏴的思想,朱高炽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发展轨迹,历史正在眼前徐徐展开,但是朱高炽不得不采取保守的态度。
再差劲的稳定社会,也比再文明的混乱社会要强。
大明现在是高速发展期,稳定是大前提,朱高炽不打算自己这辈子就放权,一个是因为不想耽误发展速度,二是没有信心。
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太难了,一个不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朱高炽没有太大的信心。
还有,朱高炽想看看朱瞻基如何处理这件事。
文楼方面没有反应,朱瞻基的压力更大了,内心开始了后悔,不该在愤怒的时候,轻易的做出决定。
大理寺并没有长期关押犯人的监狱。
陶鏴被关在单独的监狱,因为关注的人太多,监狱不光准备了充足的食物,还请了大夫为陶鏴看病,生怕陶鏴在狱中出事。
“永乐十五年,那时候老夫正当壮年,在北平国子监演讲,告诉人们明白正确的事物道理,懂得自己的心,知行合一。”
几名弟子私下里进入监狱,探望他们的老师。
年近五十的陶鏴,与弟子们回忆年轻时候的事迹,开始变向的交代身后事,主要是自己的学问和思想。
弟子们满面泪痕,把先生的话语一個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大明社会里的思想涌动有数次的潮流,永乐朝先后发生过三波潮流,为新学的壮大普及提供了广大基础,新学思想的背后,不光是妇女们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街道上,也能与男子们一起挤公车,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虽然普通老百姓们不懂这些道理,但是社会的确正在无形的发生变化。
这并不是强迫的。
正如后世七十年代的人们随地吐痰是常态,到了新世纪已经成为了极少数的现象,这是社会进步文明带来的现象,又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任何事物都是有迹可循,而且是必然的现象。
大明社会的工业发展,促动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表下,又是人们高度的自由活动,更频繁的交流才能有繁荣的贸易。
从南宋开始,经历过元朝,已经越来越保守的社会风气,从永乐朝开始,一**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松动。
大唐时期,百姓们脸上的自信开始回到中土百姓们的脸上。
自信代表着开放。
开放是一股精神。
当下的大明比大唐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倍强盛于大唐,自然而然的孕育出更强大的文明精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