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吧,这社会上有些人行善、有些人作恶,无论是行善的还是作恶的,就一定是被性格所驱动的吗?就一定是社会模式化的结果吗?我觉得未必。无论是行善的、还是作恶的人在行善作恶的时候,有很多应该只是一时之念属于个体的随机行为,与这个世界、或者社会模式无关。”顾沾侃侃而谈起来,和唐玟呆在一起的这几个月里,他的哲学品味和口才也在不断地提升着。
当然了,顾沾对哲学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他研究哲学的动机,全部都只是受到‘要讨得唐玟欢心’这个目的的驱动而已。如果唐玟真正了解到了他此刻的动机,或许会直接把他拿来做她《社会模式论》哲学研究的范例了,而且还是很典型的那种。
“你的论述并不成立。”唐玟摇了摇头:“人性本源上的作恶是性格驱动行为的前提。大概率上,人只会为了某种目的才会向善,比如名声、功绩等等。普通人行善是为名声,有了名声才可能上位并进一步拥有地位和金钱。而官员行善则是为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在官场中获得晋升。这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规则形成了社会固有的模式。”
“而从这种社会模式推演中,你基本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会做什么,会说什么话。即使他当时做出的事情和说出的话和你所推演的不一致,那也仅仅只是一种表面的掩饰而已。时间久了,你再看他,一切行为和言语仍然脱离不了社会模式的框架。”
“所以呢,性格决定行为,社会模式建立运行规则。这世上的人,就和电脑中运行着的一段一段的程序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在任意场景中会说出什么样的话、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都必须遵从他所生存的这个社会模式。就象一段程序的运行,永远无法超脱整个系统的框架,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类、病毒,被系统的规则所排除、查杀,以维持这整个系统运行既定的模式化。”
“而社会模式化的根源,起源于人性本恶论,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便向这个世界伸手讨要一切,从不想着要向这世界付出什么。即便是付出,也只是某种规则下的被迫付出,为了在未来能伸手向这个世界讨要到更多。”唐玟一说起这些便是长篇大论,甚至会进入某种忘我状态。
“唐总,我举个例子……最近报纸上报道的那位陈大标先生,一直坚持行善,您能说他本性作恶吗?”顾沾举了个实例反驳了一下唐玟。
“陈大标先生行善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名声。名声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信誉。有了名声和信誉别人才会愿意和他进行生意合作,才有助于他生意规模的扩大,让他挣到更多的钱。”唐玟很快就回答了顾沾。
“我觉得吧,陈大标先生高调行善的目的,并非是你所说的为了达到他的生意目标。”顾沾摇了摇头:“他这么做是为了唤醒,唤醒更多的人注意到慈善事业。至于他的生意,是为了让他获得进一步行善的资本,这一点上唐总您有些本末倒置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