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一未供奉开国功臣,二非朝廷敕造。
阁高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顶覆琉璃明瓦,沧桑肃穆庄严。
凌烟阁为大周开国时圣教数位大儒募集天下读书人出资、历经十年之功建成。
一层、二层为藏书馆,对外免费开放。
凡大周读书人,各地进京赶考士子,均可来此阅览历代经学典籍,或以文会友。
因春闱邻近,所以贾琰抵达时,一二层的藏书馆内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各地举子。
贾琰站在凌烟阁下,却是抬头凝望着第三层。
第三层亦名“明伦堂”,为当代凌烟阁主——大儒邵邕、周霖、张勋的讲经文会之所。
三儒虽无官职,却名动天下,朝中朱紫大员出自三人门下者不乏其人。
此为凌烟阁为天下读书人神往之圣地之关键。
但三儒虽日日来此坐阁,却并非谁都可以见到,遑论指点其经理了。
十年前,三儒来凌烟阁坐镇,与天下读书人约法三章,设立了著名的凌烟阁三问。
说白了,就是三儒各自出一道题,曰:诗、联、理。
凡对答所作能入三儒法眼者,皆可登临明伦堂聆听教诲。
但十年来,趋之若鹜的人不知凡几,但真正得偿所愿的却寥寥无几。
……
凌烟阁前,左侧三座小亭依次排列。
亭中案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笔是湖毫,砚是端砚,纸为徽宣。
皆为上乘。
三亭前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士子,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却并未有人轻易上前应题。
贾琰缓步而来,直入第一亭。
眼见一个面容清隽身材挺拔的少年入亭,围观士子顿情绪激荡起来。
三十许人、颌下三缕黑须、身穿青衿的凌烟阁“侍讲”吴默自凌烟阁内走出,站在亭外上下打量贾琰,沉声道:“来者通名!”
贾琰淡然一笑,在亭中长身一揖:“雍熙七年,金陵乡试解元,贾琰,见过仁兄。”
随后,贾琰将自己的乡试头名凭据——南省学政衙门的签文展开示众。
吴默接过打眼一看,眸中便立时泛起浓烈的惊艳色彩。
真的是字如其人,笔锋如龙,气韵万千。
吴默忍不住赞道:“贾解元端的好字!直画如剑,曲笔似藤。点若危峰坠石,撇如兰叶拂风!”
话音刚落,吴默陡然又眉飞色舞起来,拍手大叫道:“好诗!好一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在是妙哉,妙极!”
一干士子围拢过来,纷纷传阅,惊叹声不绝于耳。
……
吴默手持贾琰的《劝学诗》飞奔进阁。
不多时,他又飞奔出来,凝望着贾琰神色兴奋道:“尹川先生云,贾解元诗才可追先贤,书法亦是大家风范,堪为当世神童。此首劝学,当名垂青史矣。
不知贾解元可要继续应题?”
大儒邵邕自号尹川先生。
作为儒林的德高望,邵邕如此评价其实已经可让贾琰一诗成名,以常人之心态,多半见好就收。
但贾琰有备而来岂能半途而废。
他躬身一礼谦逊道:“微末之作,实不敢当尹川先生赞誉。请继续出题。”
吴默缓缓点头:“好。请仍以治学为题,为凌烟阁作楹联一幅。”
此时,贾琰已在众目睽睽之下,径自走进第二亭。
人声鼎沸中,贾琰伏案疾书。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为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所撰,东林书院的楹联,贾琰拿来用在此处,自然是恰到好处。
关键是政治正确,也符合时下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高标。
吴默阅后,面色像打了鸡血一般涨红,情绪也更亢奋。
此联饱含深意,又颇具诗意,实乃旷世之作。
吴默小心翼翼卷起手中的宣纸,高举在头顶,神态肃然,走入阁去。
而在周遭士子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不断有人开始吟诵出声,而随着某君激动得捶胸顿足继而恸哭流涕,众人的情绪在瞬间被燃爆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