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援军的行动速度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陷阱,比如分散部队进行不断的骚扰,甚至可以放火,总之一句话,鹿死谁手未可知。
作为指挥官的王向华,对此忧心忡忡,在出发前曾经向明帝国太平洋舰队教官讨教,教官坦言没有什么好办法,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管顿王国拦截部队使用什么战术,援军就一招---不顾及伤亡,以集团冲锋的方式瓦解对方的战术。
一力破十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实对默王国援军来说,这是一招最有效的战术,无论如何,顿王国的拦截部队不可能集中在一块,要是集中在一块还拦截个毛线,随随便便就可以绕过不是,对分散的拦截部队,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任何方向都不可能阻挡得住,当然咯,损失在所难免。
换作是明帝国的军队,就算是装备和客观条件相同,也不会采取这样的战术,不是明帝**人没有决心和勇气,而是没有必要,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一支具备强大攻击能力的军队,为什么要这样匆忙的撤兵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节奏行动,既可以在大河的任何地方登陆,也可以攻击顿王国任何防守薄弱的地方和城市,到时候顿王国是拦截呢,还是拦截呢!
可惜双方都没有想到过这种战术,如果顿王国谋士想过这种战术,也许就不会拦截了,恨不得默王国援军快点离开,而王向华要是想过这种战术,可能此时的顿王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终于抵达离顿城五十公里的地方,在王向华的命令下,援军毫不犹豫的弃船登陆,果不其然,在国防大臣的命令下,顿城派出了一支八千人的拦截部队,他们分散在长达一百公里的沿岸,意图是在援军登陆时实施攻击,阻滞联军上岸的速度。
采用这种战术实属无奈之举,对于采用那种战术,顿王国国防大臣与谋士反复进行沙盘推演,放火是可以阻滞援军的行动,但同样阻滞顿王国大军抵达战略位置,等大火过后,还是援军先一步离开。
挖陷阱,可以行动的地方太大,时间不够根本起不到作用,分散部队实施骚扰,对大兵团行动的援军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最后决定沿河防御,能够阻滞多长时间就看天数了。
这种战术看似笨拙,实际上出人意料,起码默王国援军就没有考虑过这种战术,在王向华的看来,拦截部队数量有限,在不能确定援军登陆地点的情况下,不可能沿河防御,没想到顿王国拦截部队就是采用了看似不可能的战术,打了援军一个措手不及。
援军先头部队刚刚登陆上岸,还来不及建立防御阵地,便遭到拦截部队的疯狂攻击,在数倍拦截部队的攻击下,登陆的一个合成营死战不退,最后全部战死在滩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