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李胜想起了王景弘在培训班讲过的一个战例,具体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不详,总之将所有参加培训的官兵震得瞠目结舌。
其实王景弘讲的这个战例,发生在原时空的二次开片中:
1941年6月22日,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
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只是拖延了时间,直到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这场战役双方投入了几百万的兵力,可以说是寸土必争,苏联人的顽强大大出乎德军所料,废墟上针锋相对,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11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恶劣的天气帮了苏军大忙,为苏军局部反击提供了条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
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随后,苏联红军转入反攻。
1941年12月4日,德国**集团军群根据所获情报得出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人数达50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而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二次开片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军事专家都将德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气,只有共和国的战神林总的见解与众不同,他认为天气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关键是德军低估了苏军的顽强,制定战术时没有考虑持久战,在预定的时间里没有实现战略目标,最终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