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他入白沙瓦的时候就很“王师”,不是枪炮齐发打进去的,而是被人当王师迎进去的。不仅是守城的印度教大将辛格开城相迎,连白沙瓦城内和四周的老百姓都一起来欢迎他,有些人还载歌载舞。搞得康熙汗和他的蒙八旗、清八旗都有点不习惯了。
明明是来“抢印”的,怎么就让人当王师了呢?真是太不好意思了,以至于跟着康熙汗一起进入犍陀罗盆地的大蒙古各旗精锐和布哈拉、希瓦和阿富汗的盟旗军都不好意思放抢了。刚刚找回一点明君感觉的康熙汗也赶紧给底下人放话——先缓一缓,白沙瓦这波抢先欠着,等大家伙儿到了拉合尔、德里、阿格拉那边再补上就是了。
底下人,特别是蒙八旗、清八旗的那些人,跟着康熙颠沛流离了那么多日子,路过的都是刮地三尺都没油水的穷苦地方......现在好不容易看见一个能和甘肃相比的富饶之地,还真有点下不去手——那么好的地方,不如留着当新家吧!以后年纪老了,抢不动了,也能有个归宿。
上到康熙汗,下到普通的蒙八旗、清八旗兵丁,都手下留情,还努力约束着回八旗以及布哈拉、希瓦的盟旗兵,不让他们放抢。至于来自阿富汗的盟旗兵因为和白沙瓦这里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同族,所以也没放抢的心思。
于是人数超过十万的侵略军,在白沙瓦这里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王师,这可把奥朗则布这个暴君治下的印度人民给感动坏了!
不过让印度人民感动的事情还多着呢!
康熙汗那是真的吸取了丢失中原的惨痛教训,还没入印度,就已经想好了要搞蒙、清、儒、回、印、锡克六族平等共和了!这还不是随便想想,而是真的要开干的,而且也不等打进拉合尔、打进德里,在进入白沙瓦并顺手拿下整个犍陀罗盆地后,康熙汗就开始以“六族平等共和”为号召,邀请旁遮普的锡克上师,阿富汗的部族首领,白沙瓦当地的教长,还有一些在印度西北颇有名望的婆罗门僧侣,一块儿到白沙瓦的巴拉希萨尔城堡和康熙汗,还有蒙、清、儒、回、印等“五八旗”的首领们共商国是。
今儿一大清早,聚集到白沙瓦的六族领袖,就和大蒙古的官员们一块儿进入了巴拉希萨尔城堡,在城堡内的广场上根据蒙、回、清、印、儒、锡克的顺序,排列成了六个大纵队。之所以要按照这个顺序列队,那是因为印度这边的天方教徒、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互相看着不顺眼,如果不把他们隔离开,没准就要吵起来了。
而康熙手底下的蒙八旗、清八旗、儒八旗的官员左右看看,也觉得新鲜。大热的天气当中,他们可都是顶戴花翎、袍褂俱全,脖子上还挂着朝珠。而站在他们左右天方教、印度教、锡克教的官员或是贤达的穿着打扮可就五花八门了。其中已经抬了旗的大约也和蒙八旗、八旗、儒八旗的人一样,也都穿上了袍褂,戴上了官帽,也都剃法结辫了。但是那些没有抬旗可就不管了,信天方教和锡克教的都包上了大头巾,有些是红的,有些是白的,有些是蓝的,还有些是绿色的......脑袋上绿光直冒啊!
当然,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是有几个婆罗门的苦行僧,打着赤膊就上朝了,而且身上也不知道多少日子没洗澡了,颜色都不对,都能搓出泥巴了,脸上还画花了,也不知道啥意思?
“大汗驾到!”
“大汗驾到!”
“大汗驾到......”
“......”
这个时候小桂子公公扯着嗓子喊起了大汗驾到!
喊一次不够,得多吼几嗓子。第一次是蒙古话,第二次满洲话,第三次是汉话,第四次是波斯话,第五次是印地语,第六次是梵语。
六嗓子吼完,底下才一起向康熙汗行大礼——今天是大朝会,当然要行大礼了,不过也不是三拜九叩,而是马马虎虎磕个头,然后就听见康熙用蒙古话、满洲话、汉话、波斯话、印地语、梵语说六遍“平身”了。
不得不说,康熙汗现在的态度比多尔衮入主中原的时候端正太多了!当年要有这态度,也不至于让朱和墭给撵出华夏,成了个流浪朝廷,甚至连大清的国号都废弃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