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这个时间不对。”
钟子期出言反驳,反倒是当事人李德海露出些许的诧异,但很快就收了回去。毕竟也不是一个很笨的人,更何况整件事都有他的参与,稍稍转个弯子就会知道这两个警察在说什么。
“没错。他父亲是在三年前过世的,但他很早以前就在监视周明辉、韩明宇、戴奇钧、齐景晔这些人了。这就不得不再提起李佳牧了。整件事和那个在校创业有关。”
李德海并没有报名参加那次的创业项目,但他的毕业课题却很早地受到了华曜集团的青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导师。李德海不是少年天才,只是比别人多跳了几级,没到18岁就进到了大学,而且由于成绩优异,是保送的本硕连读。不仅如此,就连所有人都感到头痛的毕业课题也比其他人完成得轻松一点。
按照李德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运气好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和一群比自己大上几岁的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李德海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其他的同学也不太喜欢搭理这个“小”同学。这反倒让李德海有了更多可以专注于研究的时间。也正是那个“热成像”的研究,不仅让李德海获得了导师的青睐,也保送进了华曜集团的华安科技。
“我们再试着想象一下。一个在校学生研发的程序,还没有大数据支撑,华安科技凭什么破格录取,还要给予股权奖励?只能说明这套程序是得到了数据验证过的,是可行且有效的。我们先不提大数据的问题,先提小数据。也不知道这个词用的对不对,我们先不管这些。总之原始测试数据哪里来?我想第一个受试对象就是张敏。”
李德海和张敏正式相聚是在张敏考上宁安大学的时候。两个人的情分只靠书信往来,短信收发肯定还没那么深,李德海怎么就会主动送张敏一台笔记本电脑?显然是有目的在的。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现在再看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为了自己的研究。
张敏对李德海来说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有这样一个实验体,李德海不会那么轻易地放过。更何况还是张敏自己贴上来的,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了。有了张敏的初始数据,再经过他读了研究生,导师给予的指导,可以说这套程序的初始版本还是相当可行的。
当然只有一个实验体肯定是不够的,那么第二、第三去哪里找?李佳牧这些同研究室的人就成了很好的数据提供者。或许正是有这样一层原因在,李德海才会对李佳牧那么慷慨,也算是两相抵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