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速度比苏教授想像的还要快,前后不过用了八天,数据就差不多完善,也就是说二号原型机已经可以初步完成自动驾驶了。
不过这是在一号原型机和二号原型机同一天试飞的情况下……每款原型机只飞10公钟左右,那就一个安排在上午一个安排在下午。
当然,如果是正常的试飞,即便两架原型机同一天试飞也是不可能这么快就获得准确数据的。
这其实是王学新察觉到了苏、和俩教授的疑惑。
如果是苏、和俩人不怀疑,那王学新还有些畏首畏尾的不敢太过份,但如果俩人已经起疑了……过份跟不过份有区别?
就像监考老师已经知道你做弊,多抄一点跟少抄一点有区别?
重点是不要被抓住把柄!
在这方面,王学新是有绝对的控制权……原始数据在自己手上,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就说测试的结果就是这样,谁还能拿他有办法?!
要看原始数据?
你是在怀疑我王营长动手脚吗?
就算动手脚也应该往坏的方向动,哪还有往好的方向动的道理?
更何况这是这事机密,不能外泄。
改天在运送的途中要是碰到鬼子飞机的轰炸,那就正好了,一把火烧了来个死无对证!
因为这事,苏教授也问过王学新。
“王营长!”苏教授拿着记录本对着上面的数据犹疑的问:“咱们这数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王学新摆出一副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反问:“怎么?这些数据错了吗?”
“不不不……”苏教授赶忙摇头回答:“不是这些数据错了,而是……这些数据太对了!”
王学新眉头一皱,抬头望向苏教授:“苏教授,这我就不明白了。别人做实验都是担心数据不对,你却担心数据对……这话可不能随便对外人说,别人听见了还怀疑你是反动派的奸细呢!”
苏教授原本还想问什么,被王学新这么一说就噎住了。
王学新说的没错,这东西可不是普通产品。
王学新想了想,觉得不对啊,系统给出的数据应该不会错才对。
再往细里一想,就隐隐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系统给的数据如果没错,那就是研发团队因为设备粗糙或者为了赶工短时间生产出来的原型机误差较大,比如陀螺仪的反应由控制系统传递到原型机的方向舵的过程中有误差。
这些误差大倾角较小调整幅度较小时还可以忽略不计。
但如果倾角较大需要较大的修正数据,误差也就被放大了,于是就有了不尽人意的结果。
王学新想了想,就回答道:“苏教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或许可以不要求一次调整到位,而是分为几步,比如从大倾角调整到小倾角,再由小倾角调整回正确的位置,你觉得呢?”
苏教授被王学新这么一说就尴尬了……他们这些研发人员怎么就没想到这方法?
究其原因,苏教授认为是自己以及研发团队始终把原型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当作一个机器……其实它的确是个机器。
但思维上不能这么思考。
因为当苏教授等人把它当作机器后,就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以为机器嘛,只要数据对就能一步到位,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就是数据有问题,于是还需要调整。
因此,研发团队脑海里就是冷冰冰的数据和调整,根本没考虑到其它思路。
王学新却给出了另一条思路……
难道飞行员驾驶飞机就能一步到位?
他们也常常调过头了再进行微调,这无伤大雅不是?
那凭什么机器就不能这么干!
苏教授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就去跟和志民商量了。
当初,苏教授刚到完县机场时,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能大展拳脚。
现在,却感觉自己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