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王学平的计划,是想在仁江建设一家先进的3C企业,台湾海鸿集团的成功经验,就在前面摆着呢,值得借鉴。
3C企业的产业链非常之长,在后世,海鸿集团在各地的厂子,动辙招聘几万,甚至是十几万职工,在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仁江市一共才七百多万人口,其中75%以上是农民,一旦王学平建成了一个比海鸿集团更大更先进的3C企业,算上配套企业的进驻,整个产业链条至少可以给本地创造几十万个就业机会。
只有就业率高,本地人的收入才会稳步提高,只有居民富裕了,仁江市的内需,才可能真正地拉动起来。
在前世,上边喊了十几年拉动内需,可是,内需始终就没有被拉动起来,问题的根源就出在,上边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并没有给力的实际行动。
在这个时代,台湾的海鸿集团还远不象后来那样牛B,整个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是特别的明显,主要是还依靠大陆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和别的3C厂商竞争。
王学平很早就注意到了3C产业,早在几年前,就安排老姐王学琴,瞅准机会收购了几家德国的相关电气和电子企业。
德国有三百多万家私营的小企业,每家都掌握了独门的技术绝技,如果不是趁着经济形势不好的机会,王学琴也很难下手。
王学平原本打算将3C企业安排在钱州,以钱州做为生产的基地,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却不料,他被派到了仁江来当代市长,事情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王学平考虑的另外一个大项目,则是晶圆产业。
进入新世纪之后,是天朝电脑以及相关产业迅猛发展的黄金岁月,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外对大陆的晶圆技术出口,一直处于被控制的尴尬境地。
世界顶端的晶圆生产技术,大陆的企业一直远远地落后于国外的高科技企业,甚至连台湾的二流技术都对大陆实行封锁政策。
之所以选择3C和晶圆这两大产业,王学平考虑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问题,还有至关重要的就业问题。
德国普华集团不过是王氏控制下一个白手套罢了,真正在幕后做主的,却是一直在国内当官的王学平。
有了这个白手套,王学平怎么可能去理会拽得不行的阴时仁呢,别儿歇着去吧。
对于黄小齐暗中搞的小动作,王学平其实也很理解,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职权范围的划分问题,就算是再扯一万年,也是扯不清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