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侍御史傅游艺又邀集关中百姓近千人,搞出一份联名上书,呼吁武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武后驳回上书,却升了傅游艺的官。
这样一来朝野内外就热闹了,百官宗亲、四方属国、各大士族,还有僧人、道士,总计六万余人再次上书,“强烈要求”武后从傅游艺所请,竟呈逼宫之势,武后既不恼怒也不恩准。
武后崇佛天下皆知,僧人上书也就罢了,道士们凑什么热闹?这叫识时务见风使舵。和尚道士未必就是守望、钟离这种修行高人,混个身份享受供奉待遇的俗人有的是,远比真正的修士多得多。唐代有冯小宝这等淫僧,现代也有梅正乾这种只会骗钱花的江湖道人。
其实大家看得都很清楚,朝野内外虽热闹,独缺一个人地上表,那就是当今皇帝李旦。自古虽有退位与禅让之说,但都是父让位于子、君禅位于臣,可是儿子将皇位让给母亲,千古以来闻所未闻,既不是退位也不是禅让,除非是造反,否则无先例礼法可参照。
转过年来。皇上李旦过二十九岁生辰,于离宫设宴,群臣按礼到贺,这才有机会见到幽居的皇帝。席间就有人直言不讳,提醒皇上也去劝武后从傅游艺所请,以顺应天意民情云云。
李旦满面愁容,退席之后寻了个机会找来南鲁公梅孝朗,私下问道:“南鲁公为三朝宰辅。忠心耿耿有大功于唐,必不会害我,请问如今之计,我当如何自取?”
梅孝朗拜倒于地,小心翼翼的答道:“帝王家事,臣不敢言,只说臣之家事,当年高祖起事立唐。各路烟尘酋首投奔长安异姓封王者不少,而如今继位子侄何在?臣之父南鲁王,临终自请削子嗣王爵,臣幸有寸功得沐隆恩,仍为三朝首辅。窃以为。陛下应思春秋长远之计。”
李旦叹息一声,亲手将梅孝朗扶起来道:“梅公的意思我明白,但我怎么做才能春秋长远?且此事千古未闻,无礼法可循。公有何可教我?”
梅孝朗:“自古改朝,天子易姓,言尽于此,陛下莫要再逼问于臣。”
李旦默然良久,终于挥手道:“知道了,你去吧。”
梅孝朗躬身告退,第二天李旦于宫中上表,要注意。他的身份是皇帝,写地这个东西却是“上表”而不是“下旨”,因为内容很特殊——祈请武后赐姓为武,愿儿从母性。
武后不是喜欢改别人的姓吗?那就连儿子地姓一起改了吧。民间也有儿从母姓的事例,勉强说地过去。武后下懿旨恩准,紧接着李旦发了一道圣旨,言自古帝王改姓则江山改号,请天后登基。改国号为周。
虽然也是退位。李旦这种做法却要巧妙的多,不是简单的愿意退位就行了。还要想自己的下场,这么做,是能想到的、最好的保身之计了。
为什么要改国号为周呢?因为“武”这个姓氏起源于周朝王室,与李唐追封老子为先祖一般手法,武后也追封周文王为先祖,立国号为大周看上去名正言顺。
事情至此皆大欢喜,武后下旨改唐为周,亲自登基为帝,武旦也没废,就是降了一格,立为大周皇太子。自古以来从皇帝“降级”为太子地,武旦是头一个。
武皇不仅改国号,还给自己起名,自创一字上“明”下“空”,名称“武瞾”。当年改元为大周天授元年,下旨大赦天下。大赦之旨由文昌台发出,梅孝朗接旨之后问了一句:“大赦天下,赦不赦被陛下贬出洛阳的牡丹?”
武皇与牡丹花没什么仇,说实话,她原先最喜欢地就是牡丹花,西苑所植也最多。当初下旨开花,偏偏是牡丹未开,当着群臣之面武后格外生气,百花宴就是给群臣看的,贬牡丹也是给群臣看的。
如今已经登上皇位,也没什么好计较的,武皇心情正好,当即答道:“普天同庆,大赦天下,当然也赦牡丹花。”
洛阳城中已无牡丹,但就在第二天出现了一件奇事,城外山野中有不少牡丹花开放,也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有好事者如傅游艺之流,甚至还上表祥瑞,说什么牡丹花自知悔过,于城外山野中迎春绽放,庆贺大周立国武皇登基。武后一高兴,又命人从城外山野移植牡丹入西苑,还下旨封为百花之首。
还有人纷纷猜测各种可能,最流行性的一种说法,当初连根抛出城外地牡丹残株,生机顽强扎根山野,终于又开花了。至于内情究竟如何,只有花神白牡丹自己知道了。这件事,恰好发生在梅振衣到达昆仑仙境乾元山之时。
梅振衣与知焰飞天而来,眼看离洛阳城不远,正要落下云端,知焰忽然一指下方的山野道:“振衣,你快看,这里开地是什么花?”
梅振衣落下云头,来到一丛花树前,所见赫然就是早已绝迹地洛阳牡丹。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初梅振衣曾将各色牡丹都亲手移植到南鲁公府后院。此花怎会出现在这里?刚才从天空往下看,遍野中散落分布的还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