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反应就是德国了,在华公使哈豪森向国内发回了一份详细的电文。长达千字的内容。将方氏的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汇报。电报中有一段话,称:方剑雄就读于慕尼黑军事学校,成绩优异获保送柏林陆军大学深造机会,竟放弃回国。武昌举事次日,此人于安庆举事,并在一个多月内横扫沪宁线,接着派兵武昌,转战皖北。安徽军至今未尝败绩,可见此人在德国所学甚精。又称。方剑雄归国之后,与德国方面经贸往来密切,目前是德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前后三年从德国购进军火、机器价值五千万金马克。建议帝国慎重考虑一点,此人对德国具有高度的好感,是否具备有扶持的潜在可能。
在此之前。德国是列强之中过最早跳出来支持清政府的国家,又是借钱又是卖武器。
德国政府电告哈豪森:密切关注远东事态的发展。呼吁冲突双方克制,维护德国在华之利益。方剑雄的事情提都没提,这么一个小军阀,有必要小题大做么?提他的名字,都是抬举他了,不给他这个机会。
第四种反应是美国、法国。长江流域没有法国人什么事情,法国人也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反应很快的通电:呼吁各方克制,不要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契机。美国人则唱了同样的高调,并老调重弹呼吁中国应该门户开放。
私下里,美国人已经派出了代表,紧急从上海出发,赶往汉阳。
北京,袁府。
气氛变化的很快,方剑雄第一次通电时,袁世凯愤怒的摔碎了一个宋朝的钧窑茶碗。着急一干幕僚商议的结果,杨度建议袁世凯亲自去见朱尔典,一个小时的交谈,袁世凯阐明其当政是对英国利益的最大保证后,朱尔典没有太多的考虑,做出了反应。
接下来方剑雄的反应,袁府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众人的反应基本一致,观点明确,方剑雄敢于挑衅强大的英国,这是自寻死路。
作为当事人的袁世凯,却在书房里把自己关了很久没出来。似乎并没有出来跟一干属下庆祝的意思,书房内的袁世凯,手里捏着一对核桃,慢慢的转动,速度越来越快,又慢慢的慢下来。终于书房的门打开了,众人上前之际,袁世凯道:“通电,袁某将以最大的诚意达成议和,谋求国家之统一。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战场上要是打败了,一切都是空的。”
众人散尽,只余下一个杨度的时候,袁世凯叹息道:“生子当如方扶国!”有趣的是,后来满清余孽称袁世凯为活曹操。
杨度道:“可惜,他是大人的对手。通过这种手段打败他,胜之不武!”
“告诉汪精卫,不要去汉阳了。至于孙宝琦,随便他吧。”袁世凯略带怅然,背手慢慢的转身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