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山君看着眼前的珍妮纺纱机、飞梭织布机,两台都是自己凭借记忆仿造的版本,构造很简单的,效率的话应该比不上原版,但是也足够用了。
珍妮纺纱机在纺纱的时候,只需要纺工转动纺纱机的大转轮,再带动转轴,转轴就会通过绳套转动锭杆。完成这一步后,小小的倒转一下大转轮再顺转,使的纱线从锭杆钩上脱下。最后放下锭子压板使锭子与锭杆同轴转动,将纱线卷绕到锭子上,便完成整个过程,将棉花纺成棉纱。纺纱的效率,大概是此时普通纺纱机的五倍左右。
而且珍妮纺纱机纺出的棉纱粗细一致,用这种棉纱织出的棉布均匀细密,质量要明显好于此时市面上的普通棉布。
而飞梭织布机上最重要的零件就是飞梭了,上面使用弹簧作为关键零件,冶炼工坊的工匠曾打造过弹簧,毕竟早在唐代华夏就已经初现了弹簧,并且在手工业中广泛应用,并不是什么稀奇东西。
而刘山君也找人试用了一下这款仿造的飞梭织布机,不到半个时辰就织出了两尺左右的宽布,这种效率是此时织布机的两倍上下。而且刘山君设计的这种新式飞梭织布机的宽度本就是此时织布机的两倍,如此算下来,新式织布机的实际效率应该是此时织布机的四倍左右。
此时幕府商部的几个书办,以及带人过来组装机器的冶炼工坊主事徐缅都是大为惊叹,而刘山君则在暗暗思索着:“按照纺织工坊装备一百台飞梭织布机计算,每月的产量应该在两万匹左右。按照这个产量和规模,纺纱工坊至少也要打造一百五十台纺纱机。”
于是刘山君对冶炼工坊主事徐缅说道:“做的不错,不过要在本月底之前,再打造一百台织布机,以及一百五十台纺纱机。”
刘山君又对商部的人说道:“另外按照这个规模,对招募到的织工进行筛选,如果人数不足,就再去招募,期限也是到本月底。”
“是。”
至于纺纱工坊和纺织工坊的待遇,刘山君定下与其余工坊都是一样的,工匠每人每月二两工钱,伙计学徒是一两五钱,主事是三两,各处的伙食标准也是一样的。
另外技术好、有重大贡献之人,主事可上报幕府商部,徇情涨钱。
转眼到了十月初一,这天纺纱工坊和纺织工坊已经全部建成,虽然两座工坊修建得比较仓促,但是一应房屋,以及纺纱机、织布机都已经到位,随即幕府商部开始将招募到的织工分配到两处工坊。
初一日这天,纺纱工坊最先开始安排人手,刘李氏也带着儿子过来报名试工,自己在家中虽然织布贴补家用,但是纺纱的技术却是更好的,刘李氏对于自己的手艺还是很有自信。
在纺纱工坊门口的登记处,刘李氏拉着儿子来到门口,只见一名幕府商部的书办坐在一张桌子后面,问道:“姓名。”
“刘李氏。”
“哪里人?”
“兖州府人。”
“会纺纱吗?”
刘李氏急忙说道:“会的,我在家中就纺纱贴补家用,手艺很好的。”
“呵呵,那就好,不用紧张,会纺纱就进去,到左边集合。”
书办又看了看小男孩,说道:“如果被选上,上工的时候是不能带着孩子的。”
刘李氏闻言顿时紧张了起来,说道:“那怎么办?我家里没别人了!”
“工坊旁边的小院子看见了吗?那是佥事大人命人专门修建的,纺纱工坊和纺织工坊的织工基本上都是妇人,拖家带口的孩子很多,如果家中无人看管孩子,就在上工的时候将孩子托付在那边,自有两溪村乡老安排的村中妇人代为看管,孩子们每日有三顿饭,能睡觉休息,等你们下工了再各自领走。”
刘李氏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如今到了长海岛,这边的佥事大人不但给自己这些织工安顿住处,都是在两溪村和周边两个村子,而且还给糊口的生计,就连照顾孩子这样的事情都替自己想到了,有这样的官爷在,真是天大的幸事!
那书办看着激动的刘李氏,说道:“应征上的话,就念着佥事大人的好,好好上工,不要偷懒。”
“是,妇人明白,绝不会偷懒的。”
周围的织工也是纷纷跟着点头应和,众人都对刘山君感恩戴德,估计听到有人说刘山君的坏话,这些妇人都会扑上去将其挠个大花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