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龙一句话就把反对此事的声音给压了回去,这个反对万历皇帝参与海贸的文人显然是和大海商有所瓜葛,怕皇帝参与海贸之后会抢占世家大族的利益。
明代的文人就喜欢用与民争利这一套话术来避免皇权插手地方管理,然而他们的这种经济观念放在收税上是正确的,放在皇家投资兴办产业之上却是完全错误。
“天下财富只有一定数量,皇帝拿的多,百姓就拿的少”完全是基于小农经济的经济学观点,实际上皇家和民间一起参与某项产的投资,良好的情况下会使得这项产业的资本大量增加,几乎必然带来产业水平的进步,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都会进步。就比如说永乐大帝投资的郑和下西洋,朝廷的大量投资直接把大明的航海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培养了许多航海人材,使得这之后的福建海商可以凭自己的能力远贩东西二洋。要知道在大明早期也是实行海禁的,福建航海人才一度断档,郑和下西洋之后福建海上的走私贸易才得以发展起来。
当然反面例子也有,就比如万历皇帝办的皇店,表面上说的是由皇帝投资到各地去开店,实际上每到一地皇店就会欺行霸市,抢走过去正常经营商人的生意,使得许多地方都变得市面萧条。
但是这种逻辑在国内可以实行,远洋贸易谁管你是不是皇帝?太监打着官牌出海,实力不够,该被抢照样被抢,该亏钱照样亏。
至于小商人的利益也不用担心,即使福建实施海禁的那几年郑芝龙等海商还是能继续壮大实力。
海外贸易的市场需求放在那里,官方体系没有办法满足,走私商人自然就会填补,谁的经营效率高,谁就能占到更大份额。连福建世家大族都抢不去的海上生意,就凭万历皇帝和他手下太监的经营能力根本抢不走。
事实上,王文龙想着的根本不是让万历皇帝投资远洋贸易去做海上马车夫的生意,而是想要万历皇帝投资私人殖民。
此时许多欧洲的殖民远航活动就是由各国的王室投资的。万历皇帝和他手下那帮喜欢刮地皮的太监,弄去经营殖民地正算是专业对口。
殖民地经营不怕殖民者刮地皮,就怕他们刮的效率不够高。
只不过殖民这个概念对于场上的大明人士很难说得清楚,这年代的海上贸易和殖民者本来也没有太明确的界限,王文龙干脆就让他们理解成让万历皇帝投资海上商队就行了。
一番话说完,叶向高先反应过来,赞同说道:“建阳说的也是一条路子。”
三党对于东林党在这几天连番攻击,整场问津大会到此时说的几乎全都是政治议题,跟那些只想要攻击东林党的三党人士比起来,王文龙所说的话明显要实在的多,至少不是只为了骂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