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罗信的人则是表明,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今百姓都支持罗信,就证明罗信是对的,这个时候弹劾罗信,恰恰是动摇国本。
更是指出,蛮夷,其心异,不可以子民视之。岂不闻中山狼之说?
但是,很快便有徐党人反驳道,山民不同鞑子,虽是蛮夷,却生活在大明疆土之内,与汉人同,当教化之,使其顺服,而不应屠戮,使其背离。
又有支持罗信人道,朝廷之前多有教化,但是蛮夷不服王化,反复无常,民顽不灵。如此蛮夷,妄想不战而定,是腐儒之念,误国之举。又例举许多蛮夷反复叛乱之事,驳斥教化之举。
这场朝争便从朝廷蔓延到了文坛士林,在文坛士林,同样分成了两大阵营,争论不修。
继而再扩大的在野百姓,在野百姓倒是几乎全都支持罗信,把罗信标榜成了民族英雄,甚至说书的人都编成了评书赞扬罗信,戏班子更是编成了戏剧,赞扬罗信。
支持和弹劾的双方,你来我往,吐沫横飞,虽然大家都绞尽脑汁,但是谁都清楚,真正做出决定的不是他们,而是嘉靖帝。
但是,嘉靖帝却始终不言语,冷眼旁观。让人琢磨不透嘉靖帝的心思。
实际上,嘉靖帝的压力非常大。
徐阶和高拱第一次联手弹劾罗信,给嘉靖帝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却依旧能够把朝政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凭的是什么?
凭的就是搞平衡。
无论是当初的严嵩和徐阶,还是现在的徐阶和高拱,都是一种平衡。
让严嵩和徐阶去争,让徐阶和高拱去争,而他嘉靖帝则是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坐在那里,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当高拱和徐阶两个人不争了,亲密无间的联合起来,这就对嘉靖帝的压力太大了。
无他。
徐阶和高拱联手,不争,那么嘉靖帝就当不成裁判了,反而成为了高拱和徐阶要征服的对象。
他如果同意了高拱和徐阶的弹劾,那就是对臣子的服输,这让嘉靖帝如何肯?
他如果驳斥了高拱和徐阶的弹劾,那就要拿出驳斥的理由,这就是下场了,这不是降低身份吗?
当惯了裁判的人,一下子让他下场,降低身份和臣子相争,这对于嘉靖帝来说,就已经是输了。
但是,一个国家从来就不是绝对由皇帝说的算,面对高拱和徐阶联手的压力,嘉靖帝有些顶不住了。而且他年龄大了,更加不愿意招惹麻烦,一心只想要过平静的修道生活。
他倒是搞不太清楚,对待山民究竟是像罗信那样屠杀剿灭好,还是像高拱和徐阶那样教化好。只是觉得山民杀了官兵十万多人,这个面子过不去,另一方面,心中对罗信有所愧疚,所以才一直拖着这件事。
但是,当压力扑面而来,让嘉靖帝不胜其烦的时候,嘉靖帝的心就动摇了。
在他想来,罗信进入到老林中已经一个多月了,就算不能够打下来十八寨,打下一半应该差不多吧?
他从来没有想过罗信会失败,这是罗信一直打出来的威望,即便是嘉靖帝对罗信也充满了盲目的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