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退去的风中,千山堡也在悄然变化着,顺应季节,热气渐生。
大势依旧悬而未决,事关上万人的决断难以轻易做出。赵毅成每日都将汇总的消息一一说明,但暂时对做出决定帮助不大,所以这件事虽每日都议,却一直拖延下去。
太平哨新城城址已经选定,有部分人已经开始做前期工作,为避免占用农田,太平哨城将建在依山傍水之处,会修建水门,建立码头,乘船可直接进入浑江。此城完全是为了太平哨段的大片耕地,随着人口增多,粮食将再次成为根本问题,千山堡一带已经不能提供更多的土地与产出,而太平哨,便不能再仅仅作为一个前哨站。
那些千山堡的管事们效率很高,各项事关城市的条款已经汇集成册,千山堡数年间的规矩都被写进册中,这些都将在新城的修筑中逐一完善、实施。武官们则对整个骑兵提出了众多建议,这导致千山堡骑兵第一次做出建制上的调整,一万二千人被划分为三个营,一营驻守千山堡,一营驻守太平哨,剩余一营则在宽甸边墙之外驻扎。这些营制还在不断地调整,那些缴获的火器被逐渐安插进营中,不过,这并未影响到骑兵小队原有的战术规则,未经与小队配合之前,火器仍将是备用选项。这种调整与磨合将持续很长时间。
那些战俘,除去自愿加入的以外,余下的都是愿意回家者,但既然有了上面所说的顾虑,这返乡之旅便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这个前提条件,是让人为之侧目的又一项千山堡的创举,那便是:赎金。
除去武官之外,所有的士兵被要求向家中写信,每人缴纳十二石粮食作为赎身之用。这项赎身的行动将持续很长时间,在浙江、山东将设立粮行,所有的赎身粮食将被粮行收取,若是太远,则以银代替,以当地粮价为准。那些家中无人,或是家贫无以赎身者,则被允许自赎。在太平哨或是千山堡附近仍能够垦荒成田之处,建立新村,仍由千山堡提供一切所需,自赎者的月粮也由千山堡提供,这一部分将在收成中扣除,而其余农具一类的,除去人为损毁外,一律免费提供。这实际上是建立了无数处屯田新村,而自赎的条件,也足以让这些降兵不会采取逃跑的方式离去。事实上除少部分人能够在短短的几月之内做到赎身的前提,大部分的降兵都在各处的新村里开始春耕。自然,在第一次征集自愿入伍的降兵以后,便没有那么好的待遇让降兵享用,而入伍者则立即享受千山堡骑兵待遇,这种反差也使得自愿者越来越多。苏翎的这种处置,应该说与直接强迫当兵并无太大的区别,大部分的士兵根本便回不去,大明朝的户籍制度,让这些原是军籍的士兵逃脱不了作为逃兵的处置。唯有那些募兵,才可能自己寻到去处,而这些募兵,大多家资甚丰。这使得最终能够离开千山堡辖地的,不足千人。那些朝鲜士兵更是如此,几乎没多少人能够筹集出十二石粮食,这在家境稍微富裕者看来并不算多的赎金,却是士兵们望而却步的门槛儿。若是有余粮,还有谁会主动当兵?朝鲜士兵能离开的,不足二十人。但正是这项自愿选择的前提,让俘兵们产生骚乱的可能降至最低,几乎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