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程苦笑了一下,接着就感叹道:“如果大清在天启二年后局势没有大坏该多好,或许现在我大清已经入关数次,让他明廷哀鸿遍野了!他明国哪里会有如今之盛况!真正是天道逆转啊,早就该进入暮气之时的大明竟又泛发了生机,这一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皆因明廷摒弃了儒学治国之法!”
“王爷,非奴才妄言,如今这明国能够摆脱将惰吏贪的局面,皆在于他们的皇帝一不循祖制,二不崇道德,三不惧人言;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动辄改制不说,选官只重其能,任由人言而不屑,还放任大肆攻讦圣人之言流传。”
“结果,也正因为此,这明国还真的就吏不敢贪,将不敢懒了;更重要的是,奴才通过他们自己官办的报刊阅览发现,这明国如今是举国上下,都在积极革新,还提倡什么实事求是,而不迂腐拘泥。各类杂学,如算数这些竟又列入了科举之中。”
清廷国史院大学士,同时也是满洲贵族里汉化比较彻底的瓜尔佳·刚林,此时也因为在得知明国不肯谈和后,而对辅政王济尔哈朗说起了明国为何突然摆脱暮气的原因来。
同样已接触不少汉文化的济尔哈朗听后也颔首道:“如果汉人们不再以儒学为尊。我们这些少数族裔要想入主中原,使天下汉人为我满洲统御,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王爷说的是,如果汉人不信儒学,就无法造其呆气,无法使其愚昧迂腐,乃至使其麻木懦弱。我们愿意信儒学,不也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利用儒学来拉拢汉人士大夫,进而占据整个汉家天下嘛!”
“可现在,人家汉人自己都不再独尊儒学,我们又何必再推崇呢,不如也趁此机会改革,推崇实学,提高工匠地位,专研技艺。”
刚林这时建言道。
济尔哈朗听后没有直接回应刚林的建言,而是问道:“你说这明国会不会在将来换了一任或几任皇帝后,还是会重拾儒学之至尊地位,以儒学,尤其是理学为官学,继续贬抑百家?”
刚林听后想了想:“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明国改科举之制还没多久,遗老遗少还是有不少的,所谓提倡汉人至上之言也没几年,不排除将来,汉人启蒙依旧会重《三字经》,读书依旧只推四书五经与程朱之学,治国仍旧循周礼与祖制。”
“但现在不确定的是,我大清能不能等到那一刻,毕竟以明国现在的实力,要想灭我大清,已不是什么艰难的事。”
“那就请降!”
“我们主动去国号,不再称帝,愿继续归附明廷,只求如以前一样留一建州指挥使司,我大清皇帝愿从此以建州指挥使司指挥使之职,为大明世镇建州!且愿意听从大明皇帝调度,为大明皇帝征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