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一众心腹大将立马闽江江畔,身后是严阵以待的数千强军,旌旗招展,身前则是千舟竞流,浩浩荡荡,一个个都颇为意气风发。
两年前,他们还只有孤悬海外的金厦二岛,海上虽然无敌,但陆战却屡屡失利,难以和清军主力对抗。如今却是雄兵数万,军威赫赫,接连攻下了粤东二府,闽南三府,还威逼到了福州府城,今后兴复整个福建,也根本就是指日可待。
而曾经的一个个大头兵,绿林好汉,谋士幕僚,甚至是绿营军官,在这风云变幻的八年间,特别是局势迅速逆转的近两年,都已经成为了东南抗清的中流砥柱,肩负起了恢复河山,驱除鞑虏的历史重任。
“甘辉,八年前在南澳岛投身到本藩麾下的时候,本藩问你为何参军,你说过要杀鞑子为乡亲们报仇,想不到这一天会来得那么快吧?”郑成功从北面的福州城南门城楼收回目光,看向了身侧的甘辉,欢声笑道。
“当时,大老爷被清军挟持的消息一传来,郑府内外的老人,还愿意跟在本藩身边的,只有洪旭和冯澄世,若不是那艘满载白银和裱物,刚刚从日本贸易回来的船,本藩甚至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手下这几百号人的吃饭问题。”
“藩主乃是天之骄子,行事当然有如天助,若不是有幸追随藩主,我甘辉此时恐怕还不知道在那里流浪讨饭呢,或许早就死在了兵灾之中,哪里能和现在一样,手下管着上万强军,连鞑子听了咱的名字都得颤三颤。”甘辉转身朝向郑成功,拱手抱拳道
这倒不是他在奉承郑成功,而是心里就真的是这么认为。甘辉之所以忠心且积极努力,除了性格颇为耿直,不擅长偷奸耍滑之外,便是因为他真的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而不是在人前的假意谦让。所以,他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因为一点小小的功绩,就目中无人。
而看着郑成功回忆起八年前的事情,一脸感慨,冯澄世也当即笑着说道:
“甘提督说得不错,当初藩主不过几百人马,士兵们的兵器甲胄也皆是东拼西凑而来,一开始甚至因为兵马太少,无法独立领军作战。那时候郑家四分五裂,如同藩主这般,只有几百兵马的,数不胜数,可如今能走到这一步的,除了藩主,又还有谁?
至于那些个仗着资历和年纪,蔑视藩主,但却胸无谋略,屡战屡败,甚至不敢和清军一战的,就算是一开始便占据了中作所和金门所,拥有大多数商船,日进斗金,又能如何,最终还不是被藩主略施小计,便一举拿下了?
到了如今,谁能镇得住这片汪洋大海的风浪,谁能接手郑家的家业,谁又能反清复明,恢复河山,抗击鞑清,已经是再明显不过了。这天下,唯有藩主能担此重任!”
冯澄世的好话还是一如既往地贴近实际,这些全都是郑成功做过的事情,只不过难处在某些地方被放大了,而郑成功的优势却没有说出来,给人一种国姓爷是从无到有,成就了不可一世之伟业的感觉。
郑成功听了他的夸赞,心中不由得感慨,看来这套说一半,不说一半的话术,极有可能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
而其他人还是一如既往,在冯澄世开了口之后,纷纷开始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毕竟,这个时候,他们实际上都成了“万户侯”。只不过,不是土地和人丁上的而已,至于会不会成为粪土,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
.
郑成功看着四门超过了两千斤的红夷大炮往福州城城头轰了整整三十六炮,祭奠了三十六年来为抗清献身的将士们之后,才领着大军分批撤离,而福州城城内的清军最高统帅陈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郑大军浩浩荡荡而来,又浩浩荡荡地离开。
他并不敢派兵出城偷袭,毕竟郑成功如此诡计多端,很难说没有埋伏等着他。而对方居然在五日之内攻下了福清,现在带来示威的,又不足万人,这实在是太可疑了!
陈泰和手下的满汉将领,城中的巡抚提督们一番商议和脑补之后,都得出了一个近乎统一的结论——郑成功的兵马绝不可能那么少,这绝对是故意的,就为了骗他们出去偷袭。
而有了这个堪称明智的解释之后,包括陈泰在内,所有人都有了台阶下。如果最后真的发现了郑军埋伏有兵马,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没有发现,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军报还不会写吗?科举考试那么多年都考出来了,假账贪污那么多年都混过去了,区区军报,还不是想怎么写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