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我在网络文学写前言这件事,可以说毁誉参半。但从我个人角度上来讲,前言能更好的给读者大大们说明我这本书想要传达怎样的思想,避免一些因为“信息差”导致我书里一些情节会让读者大大们怀疑真实性,或者认为我过于理想、“盲目”文化自信等等……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其实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已经能说明一切,主题故事围绕漆器和大运河展开,并且融合了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书的组成元素。

介于我已经说过非遗的价值,这本书就来谈谈漆器,谈谈现在社会上对漆器的印象,再说一说我是怎样找到非遗保护单位,去了解和购买的。也算是针对网络上许多人对漆器不受重视”这一印象,与我书中表述的实际情况极为不相符的一种回应。

据史料显示,漆器的使用距今已经有超8000年历史。其作用、产地、工艺、市场占比等均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工艺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内外交流、展现了中华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转型:从原始社会到神灵崇拜,再到寻常百姓家,漆器可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漆黑”、“如胶似漆”等词语、成语既是形容漆器,也是由漆器的特性衍变而来,这些都足以见得漆器在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漆器,一直受到国家重视,其地位可谓不亚于瓷器。从上世纪定点代培,专门为几大国营企业培育相关人才,到如今多次国内国际会议、会面中可以清晰看到的漆器屏风……

但众所周知,生漆中的漆酚会让人过敏。虽然我开始了解漆器同样可以追溯到2018年,可那时候不过是一窥其惊艳,而自我2021年开始实地去探访漆器保护单位,我听到众多匠人们讲述曾经的经历,才真正见识到其可怕。

从平遥唐都推光漆,到扬州漆器厂,再到BJ金漆镶嵌,最后再到我学习斫琴的道长,过敏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也是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这些艰辛,让我对许多营销号和一些不算负责任的博主,发表的不负责任言论愈发反感。

“没有设计,跟不上时代,连古人审美都不如,还不如复刻古人”,通常是他们引流的主要话题和形式。

我曾经只看到了东城非遗馆里展示的大漆作品,也一度以为“没有创新,没有设计”,可当我自以为是的想出来一个又一个“创新设计”,在我真正通过文旅部指导下的国家非遗官网,找到非遗保护单位,搜索地址,深入保护单位,看到他们的作品……

才发现我那些所谓的创新,或许只是老祖宗玩剩下的,如今轻而易举可以复刻,又或许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设计,甚至根本跟不上现在的创新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5页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木香漆色五韵中华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小说阁”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