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
宽阔的校场之上,一群穿着短扎布衣的将士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着:
“说先登赏银一万的是他们,说不割倭奴首级的也是他们。”
“最后功劳给了他娘的北胡那帮人!他们是攻得了牡丹峰还是打得了芦门!净他娘的扯淡!”
“这些事咱们不白扯了!当时四面围攻,也说不清谁先登!但是!一开始答应的赏银一定要拿回来!”
“没错!奶奶的,二十一年正月开始算的饷银,到今年八月,这都欠一百多两了!今天必须给个说法!”
“就是!出征前就说好……诶!你们看!来了!”
“等等!你们看!是火炮!”
自校场辕门处,一门门黝黑的火炮面对众兵将。
而自火炮身后,一队队战骑奔涌而出!
……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月初九】
【蓟州兵变,“南兵”一千三百余人被杀。】
【当初,朝廷许诺“南兵”按募兵出国作战标准,在正常饷银之外给每名南兵”月支粮银一两五钱,行粮盐菜银一两五钱,衣鞋银三钱,犒赏银三钱,共三两六钱”】
【当时,北方边军士兵的标准军饷一年是十八两银子,南兵由于多了这一系列的补助,一年的军饷达到了四十三两银子。】
【在如此优厚的待遇激励下,“南兵”在朝鲜作战十分卖力,表现非常出色。】
【但在实际执行中欠饷严重,特别是平壤大捷后,朝廷定杨元一部为先登首功劳,诸军不平,开始磨洋工。】
【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部也不愿再战,宋应昌和朝鲜只能多依靠蓟镇副总兵吴惟忠所率防海南兵,南兵立功更大。】
【明日议和后,诸军换防撤换,其中南兵返回蓟州。】
【离家日久,拖欠粮饷,返回的蓟三协南营兵要求兑现双饷,因而出现躁动。】
【总兵王保派军袭杀。】
【《明神宗实录》中对这次屠杀有详细的记载。】
【《实录》中说,王保命令讨薪的戚家军徒手进入演武场,听候处置。“南兵已唯唯听命”,还以为朝廷要给他们一个说法。】
【谁知道,“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
【紧接着,王保又命令手下骑兵将剩余的戚家军分成若干小队,一个个点名,凡是点到名的“随点随斩”,演武场上一时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次屠杀遇害的人数,按《明史》的记载是“数百人”。】
【据几个当事人的《孙月峰先生全集》和《滦东平叛记》,讲是“擒斩八十余人”“擒斩又四十余人”“首恶三十二人”】
【《两朝平攘录》“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鲜宣祖实录》“杀三千三百余口”】
【具体的真实数据已不可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