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过分的是随33旅一起行动的一个骑马步兵营,战马直接就放出去吃青苗了。
看得在堡内的八旗镶蓝旗的协领瑚松额咬牙切齿。
但是没办法,现在是明军野战无敌的时代。
别说现在瑚松额手头就只有一千两百多人,就算他有一万两千人,也不敢压出去和一个旅的明军步卒野战啊。
对方用挽马拖来的大大小小的火炮,看的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不过现在清军方面在面对明军的时候也有些心得了——挨打容易长记性。
所以这个土堡修的很是坚固。
最外层是密密麻麻的陷马坑。
这些陷马坑的作用不只是阻挡明军的骑兵,还能阻挡明军的攻城器械,让明军的前沿火炮和攻城的器械不至于这么容易就推到了营寨的面前。
而陷马坑之后,是一道一丈多宽,一人深的壕沟,壕后面是一道矮墙,高度差不多就到人的胸部。
这一道胸墙是方便鸟枪、抬枪射击的。
其实现在大清的内务府已经可以生产堪用的燧发枪了——这都是英吉利友邦的功劳。
不过产量当然是没办法和大明比的,而且生产出来的那些枪械也要先紧着京营八旗,他们关外的这些八旗兵丁就只能将就着用鸟枪和抬枪了。
不过好在不出去野战,有胸墙的掩护,如果远远的对射的话,鸟枪和抬枪其实也不比燧发枪差到哪儿去就是了。
燧发枪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野战上。
没有火绳的干扰,可以让步兵排成更加紧密的横队,装备了刺刀的情况下,步兵的队形越密集,就越利于肉搏阵战。
而现在清军是在矮墙后面躲着用鸟枪射击的,天气好的情况下,火绳枪的激发率说不定都要超过燧发枪呢。
而在这个胸墙后面是一排留出了许多出口的沙包墙,这是为了躲避炮弹的,只要躲在沙包墙和胸墙之间,除非明军的炮弹能直接落到战壕里面,否则的话还是挺安全的——而根据战场经验,一枚炮弹直接落在狭小的战壕内的概率并不大。
在沙包墙后面,则是一道高达丈余的土墙,土墙上面还有几门火炮,是内务府最新产品。
根据西人的六磅炮仿制的六斤野战炮。
炮口现在就指着前方,看着就让人很放心。
瑚松额咬着牙看着在远处的明军把他们辛苦一年的庄稼都糟蹋成不成样了,心里却不免有些无奈。
他们这些八旗兵丁,哪个不是听着祖先的光荣事迹长大的?
当年是他们八旗大摇大摆的去关内抢劫,明军收缩在城内不敢出来野战。
现在倒好。
明军从南而来,就一个步兵营就敢大摇大摆的驻扎在一座堡垒的前沿,也不怕八旗天兵派白甲兵一个突袭就灭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是火枪火炮的时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