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学习机》(正文 27社团的任务(下))正文,敬请欣赏!
对方这个要求是混合着简单和困难两部分。
困难的并不是那个即正统又八卦的新闻怎么写。事实上,只要笔力足够,一条新闻弄得含糊不清的话,似是而非的“焦点”就可以了。
这种例子有很多,现在的网络社会发达,大家的想象力就更丰富了。
举个例子,如果某某官员得罪了一个记者,对方采访他的时候,照片对准一下他的名牌手表,或者身边漂亮的小蜜。发出去后,就足够引起会想歪的人全部想歪了。
哪怕这官员本就买得起手表,哪怕人家小蜜就真的是秘书。但是谁敢保证你没点别的事情呢?
而且从头到尾这记者都没有说任何话,没有煽动什么,他就是焦距没对好,角度没对好而已,工作上略微失职,你领导要追究……你不会是心虚了吧,领导?
OK,以上只是举例,表明一下同一件事不通的文字叙述出来就会与相反的或者是模棱两可的效果。
王佑和俞柏如果好好思考一下怎么写。那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问题就是题材来源。
既然对方如此要求了,拿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充数显然会被沦为不合格的方面。
“我们可以找新闻社帮忙吧。”
“新闻社和宣传社几乎连活动教室都贴在一起。你觉得他们会帮忙?如果能这么容易帮忙的话,宣传社也不会出这个题目了。”
S大历史悠久,社团活动什么的也是早就存在的。有很多社团都是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新闻社和宣传社就是如此。
几年前,网络并没有现在那么普及,网上的花样也没那么多。
学校的官网就是空荡荡的几行简历,几张照片,零星点点的教师资料还是许久不更新的。那时候的宣传社,真的就是负责橱窗,黑板报。以及学校的宣传手册设计。
而新闻社,则是得到资助,每个季度能发一份校刊,还有一台摄像机,经常能搞个什么采访什么的,在学校内部的电视机,时不时的放放。
后来网络发达了,两个社团就逐渐变革成这样了。似乎没有什么矛盾。一个主攻收集资料消息做点采访。一个偏向于编辑创造。两个社团基本上不分彼此了。招人都一起招的,至今不合并……两个社团学校就给两笔经费不是吗?虽然不多,但是也好啊……
“那我们去哪儿找闻。”俞柏一遍和王佑逛着校园,一遍念叨。“要不,我们去那边的乐队社团。或者是运动社团?”
“在开学前我的计划也是这两方面的社团的。但是S大的社团太认真了点。运动类社团不去说。凡是表演形式的社团,都要参加每月的演出。你和我都没这个时间。而宣传社,哪怕是社团活动,也不不一定要现场集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