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驾临,魏家中门大开,李治很有风度的扶起魏征遗孀,口称“老夫人”。
李治按照李世民的交代,传口谕,魏征于国功高,凌烟阁上当有一席之地。
魏家上下跪地拜谢之后。
李治又表示,李诚劝谏之下,陛下有悔过之意,下旨重树郑公之碑。
魏家上下这才注意到一直很安静,没什么存在感的李诚在随从之列。
成功收获魏家上下的感激,此事当天就传遍长安。
李诚私下劝谏皇帝,为魏征翻案。
这事情听起来很神奇,朝野上下都知道,李诚跟魏征不对付,两人没少干嘴仗。
魏征墓碑的事情,不是没人劝谏,李世民却听不进去。
辽东战役后,李世民声望达到巅峰,更是无人敢于劝谏。
没想到李诚选择这个时候劝谏,并且奏效了。
这说明什么?
最多的猜测就是李诚的圣眷之隆,无人能比。
李诚不是言官,劝谏君王的事情做的很少,但是这一次出手,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
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去做了。
但这个世界真的不缺聪明人,有另外一种声音表示,李诚敢于在这个问题上劝谏,是因为他在维护君王的身后名。
这个猜测击中了本质,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李诚才不会去劝谏。
劝谏皇帝这种事情,说实话李世民刚登基那会还凑合,这都一代圣主了,劝谏真是找不自在的事情。
李世民的皇帝晚期霸道的很呢,听劝?
不存在的。
李诚继续他低调做人,有限参与朝政,做好东宫工作的风格。
太子还在学习期间,每天的事情其实并不少。
每次李世民和大臣们商议重要的事情,一定叫李治来旁听。
李诚因此也跟着出场,不过很少发言就是了。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局面并不意外,这才是李诚的风格。
反倒是长孙无忌最近也低调了许多,很少就朝政提出自己的观点。
看上上一次的混战,长孙无忌也不是没有考量后果。
虽然没有再打起来,但是李世民还是很满意的。
对立的种子已经发芽,朝局还处在平衡稳定的状态,这就很好吧。
一团和气的下面,酝酿着有限的对立。
大臣们要是上下一心的,李世民这个皇帝晚上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
长孙无忌和李诚也很配合,只要对方开口说话,李诚的表现是东张西望,长孙无忌的表现是低头数蚂蚁。
完全是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姿态,但偏偏有在打起来的边缘停顿。
这尺度掌握的好难啊,李诚和长孙无忌好几次在散朝的时候遭遇了,都是平静的对视。
用眼神传达语言,“你演的不错”“你也很赞”。
毫无疑问,两人在对方的心里,都变成了头号重视的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