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阳的藩镇地盘,北依黄河中游的河阳节度,东接郑州,南至鲁阳关为界的南阳盆地,西邻陕虢节度。
韦扶风伫立甲板,望着巍峨广大的洛阳城,听着得了钱的商人侃侃而谈。
洛阳地域的古都,最早追溯夏朝,眼前的巍峨洛阳城,建成于隋炀帝大业年间,隋炀帝迁都于洛阳。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颁布《建东都诏》洛阳定为东都。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改东都为神都。
天授元年(690年)武曌改唐为周,定都洛阳。
唐肃宗元年(761年)复名东都。
洛阳城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
洛阳城大体是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区组成。
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连起来,构成洛阳城的中轴线。
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
宫城位于皇城之北。
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
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
郭城有八座城门,西墙无门。
南墙三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厚载门。
东墙三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上东门。
北墙两门,东为安喜门,西为徽安门。
郭城内坊里居民区,横竖相交,棋盘式的布局。
洛水之北,皇城的东面,存在里坊区,南北竖街十二条,东西横街六条。
洛河之南的郭城居民区,南北竖街四条,东西横街三条。其中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
洛阳郭城109坊里,三个商市。
洛水之南为81坊,西市和南市。
洛水之北28坊加上北市。
洛阳城内两个县治,一个河南县衙,位于政化里,一个洛阳县衙,位于茂德里。
韦扶风进入洛阳城,询问河南府衙,得知位于通泰里,具体在城中央的洛水南岸,与位于西北的皇城斜对。
韦扶风来到洛阳城,有心了结以前定下的婚约。
两个属下潜伏洛阳,没能打听到曾经任职萧县令的杨氏。
韦扶风没觉得属下敷衍无能,潜伏不能四下张扬的打听寻人。
货船抵达南市,韦扶风一行离开,寻个酒楼填饱肚子,午后去往河南县衙。
河南县衙位于南市的南面。
韦扶风一行轻松寻到衙门口,看见门口守着两个衙役,悠闲的拄着水火棍。
韦扶风走近,问道:“本官来寻人,你们可知一位任职过萧县的杨县令?”
两个衙役观看韦扶风,虽然衣物普通,但是面貌明显富贵人,后面的跟随拿着刀。
左边的衙役谨慎问道:“大人那里高就?”
“我自汴梁来。”韦扶风不悦回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