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青年聚在一起,他们决心要造出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第一位青年开口说道:“我打算从零开始,先学着别人的作品,从材料工艺要求低、结构简单的型号做起。然后一点一滴的搞清楚这个东西每个部件是怎么运转、怎么配合的。通过一点点尝试修改它们的设计,找到其中的规律,自己总结出一套理论出来。最后就能根据自己的材料和工艺水平,做出力所能及的最可靠性能最好的型号了。”
第二位青年开口说道:“嗯,从零开始没必要。这个东西我们先抄抄看,蛮简单的嘛啊,就坏了?算了,咱不要这个了,我们抄下一个。”“抄了几个发动机,发现没啥难的,我们自己搞个很先进,比国外还强三条街的吧我靠,居然废这么大力气搞不出来?算了,咱搞不定这个,不搞了,买国外的吧”。“这几个国外的发动机不错,再买点啥,国外不卖了?赶快自己搞。”“我靠,居然这么难”
自力更生,循序渐进。
山寨借鉴,修修补补。
这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研究的两条腿走路。
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一个是要从零开始。
一个是要从直接从空中楼阁开始。
由于历史原因,这两条腿始终参差不齐。一会儿左瘸,一会儿又瘸。
有的时候,还是两条腿一起瘸。
显然,在发动机研制自强不息的道路上,第一位青年才是合理的榜样。我们国家需要的发动机那么多,光靠抄,是绝对抄不来的。
然而不幸的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更接近第二位。在漫长的发动机仿制、改进、自研和引进相混杂的历史中,我国发动机很长时期内都处于做一个,丢一个的状态,未能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系统化归纳,并升华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新型发动机研发。在这段令人痛心的经历中,涡扇6就是学术争议最大的一个。
有人甚至攻击它是一颗最大的毒瘤,贻害至今,言辞之激烈,难以想象。
而后世的军迷,对于涡扇6的下马,态度也是两极分化严重。有人痛心疾首,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如释重负。
更多人却是一片的茫然,浑然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用百度百科的话来说就是:“涡扇6型航空发动机是我国于六十年代始研制的第一种推重比为6一级的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于八十年度初停止研制,未能投入使用,但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某篇深度文章的话来说就是:“至今为止,我国所有投入服役的国产航空发动机,没有一台是严格意义上完全独立研制的。从一型叶片,一个轮盘开始研制,逐渐组成一级压气机转子、一级涡轮。再逐步扩展级数成为基本完整的高、低压气机和涡轮组合。继而组成发动机的核心机乃至于完整的燃气发生器进行试验,最后由此衍生出型号验证机,并最终完善成装备型号这种事情在中国已公开的航空发动机中还从未出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