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赈?
院中,齐平眨眨眼,见对方神态,意识到,可能这个时代,还没有“以工代赈”这个词,所谓的“工赈”,大抵是类似的含义。
但也不确定,故而反问道:
“朝廷工赈往常大抵如何做?”
皇帝不明白他为何有此一问,理所当然道:
“自是朝廷发放钱粮,募集灾民从事官修事务,如修筑城墙,翻新衙门官署等。”
他举了几个例子,齐平一听,心道果然。
以工代赈这东西,在他熟知的历史中,出现的很早。
记忆中,可以追溯至春秋齐国,齐景公执政时期,天下发生大饥荒,齐国大夫晏婴谏言,请国君开粮仓赈济灾民。
国君一听要出钱,很不乐意,恰好那时,国君要给自己修建一座处理政务的“路寝之台”,恩,就是宫殿。
晏婴逼得没办法,就假借为国君修宫殿的名义,雇佣灾民施工,并故意延长工期,硬生生把一座宫殿修了三年……
才勉强把灾期撑过去。
所以,这法子起初是逼出来的……再然后,历朝历代,都有采用,这门技术,也越发完善起来。
这个世界的历史似是而非的。
但齐平猜,类似的法子,应该也有人想过。
果不其然,“工赈”是有的,但他发现,这位金先生口中的“工赈”,还处于一个发展期,并不完善。
皇帝解释完毕,见少年校尉沉默不语,摇头道:
“工赈之法,古已有之,但却未必合用。”
齐平并不沮丧,笑问:“怎么说?”
皇帝愈发皱眉,心中嘀咕,这校尉虽有才学,但看起来,并不如永宁所称赞那般,竟似乎,连这些都不懂。
不过转念一想,对方并非地方官员,且如此年少,不懂民生也正常。
本来也只是心血来潮一问,没期待一个少年能有什么惊人见解,便也耐着性子,解释说:
“工赈之法,虽卓有成效,却有诸多弊端,其一,便是运输,宛州洪涝,道路冲垮,水路难行,朝廷粮食如何运到地方?若是运不进,何谈赈灾?”
“其二,即便粮款可及时送达,地方官吏却不免有贪墨之举,更何况,洪灾一起,山匪挟裹流民,地方不稳,这工赈能有几分成效,犹未可知。”
旁边。
云老捋着胡须点头,这些,他也是明白的。
不只是他,满朝文武,除了部分不通民生的官员,大多,都心知肚明。
以工代赈,不是想不出,而是难以实施。
齐平丝毫不意外,因为类似的问题,他熟知的历史上也都有,为什么说,以工代赈是一门不断完善的技术呢。
就是因为存在问题。
而归根结底,无非技术条件不够,与组织能力不足,办法再好,底下人办不利索,也是空谈。
“您说的这些,的确是问题,但我这个‘以工代赈’与您说的,却是有些出入的,所谓的难点,我也有些办法可解。”齐平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