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偏门处还有不断增加的新“员工”正在登记入内各“车间”主事急不可耐地招呼人手官员门在正门外自然看不到这些但进大门以后已经开始试生产的丝绸生产线还是让他们大开眼界:从收购蚕茧到最后堆放进仓库等待运走的成品所有环节在这里都能见得到、煮、织、染、绣等各坊间相对独立却又曲径通幽中心处却是一个占地五亩的庞大“办公区”气势不输大户人家主宅。虽然还未达到杨再兴所设计的规模坊内也已经有了三百余人在“上班”在江南地面上除了乡间地大庄园还没有哪一个民间生产单位有这个规模。当然了大内是另一个特例那里的匠作们单是工种就达到一百二十余种规模更大些。
不过大内却不是每一个百姓或官员能够参观的地方晋城缎坊的存在让这个时代的官与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大规模生产”!大量从河北而来的没有分配到足够土地地流民纷纷被这里的高薪所吸引积极要求“进坊工作”让李德手下的主事们得以挑三捡四如选牲口。而晋城缎坊以市价大批收购生丝、蚕茧也让临安三百里以内的原材料价格涨了两成蚕户们因此笑逐颜开。
此刻进坊参观的官员包括临安城中的文武都在为坊内的生产规模而惊叹却预料不到这个缎坊的存在会有这么大地后续影响缎坊的名声随即通过这些官员传遍临安周边州县大半年后当收购生丝蚕茧的小贩们跑到岭南时缎坊的名声已经响遍了江南甚至连久在大内地赵构也对韦后笑道:“母后若想出宫走走平江那间缎坊倒是个去处。”
平江的老百姓们自不必说上百顶官轿在大街上一走那阵势远比后世的富豪们用上百辆奔驰嫁女儿强悍多了从此大家心知肚明:缎坊在官场上的地位已经不下于大半坐在轿中的官员!而李德也因此渐渐增长气势开始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一般的州县官员当然这种平等还建立在大量的私下金钱往来地基础上。否则也不能长久。
杨再兴将缎坊之事全权委托给王兰所费五万余全从商号的江南各分号调度并将投资账册全部复制一份到晋城
核。但在晋城另一项“工业”也在大力建设:“六月底便开始蒸酿第一批酒了。采用了后世的地窖酵、红泥封窖技术粮食的转化率大幅度提高而较为达的铸铁技术也让蒸馏器具齐备。提高了酒度所出原浆酒达到了五十度以上的高度!而百斤粮出酒率也达到了惊人地三十一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