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港外,一串的四轮轻卡迎面驶过,让坐在吉普车里的陈绍宽和阎宝航都禁不住行注目礼。八月初的杭州湾正是最忙碌的季节,由于全国大中型卡车产量都被军用和航空侵占,所以市面上中大型卡车一车难求。这种情况让国民汽车工业受到重创,但却带动了小型汽车厂的发展,仅去年一年全国就有十家民用汽车厂注册,主要产品就是此类半吨左右的轻卡。战争带来的旺盛是畸形的,年轻人和职业工人纷纷应征入伍后,不可避免的造成技术工人的短缺,加之各家工厂都拼了命的扩充产能,工人缺口和战时泡沫都开始加剧。已经有经济学家忧心忡忡的预言,因战时经济对市场自由经济的破坏,全国全部的主要工厂和民用企业其实都是在为军队和政府打工,订单数量大但利润微薄,支付工资后所剩无几,造成对工业技术投资的不足。产能无限扩大后,一旦战争结束,势必会出现过剩潮,失业潮、退伍潮等等都会在战后爆发,那时的民国经济是倒退还是前进,没有人能把握,连杨秋都不能。所以他在军务繁忙的时候,还坚持来杭州湾考察十万小厂计划的实施进度。十万小厂是战前提出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是希望利用战争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战后吸收失业和退伍士兵做的准备,也是为将来出口竞争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按照计划,工业部门将国内库存的数十万台机床和设备全部发放给有资质的个人作坊和小厂,利用军事订单帮助他们发展,采用市场化竞争逐步淘汰。根据工商部的预测,即使到最后只能留下两万小厂,也能吸收近百万的失业工人和退伍军人。还能极大促进民国工业普及率。当然,十万小厂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战后商品出口是否能顺畅,这也是杨秋一心搞亚盟,将商品出口写入开罗宣言的重要原因。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大的州,加之民国本身的人口数量,只要能牢牢把握住,那么就算欧美这块保持原样,也能极大促进出口。
民国不是无敌的。在军队节节胜利的同时,内在的压力逐步显现。而且民国经济应该说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全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既无法发挥苏联式高效率,也没达到美国的全市场化。所以这是段困难时期,但杨秋不会走回头路。计划经济在战时的效率虽然恐怖,但对国家伤害太大,全市场化效率会低一些,尤其是民国这种才步入工业化的国家,但前景无疑更广阔的。三个五年计划打基础,然后从计划向自由过渡,采取国退民进策略。保护民营资本、十万小厂再次加强,将亚洲资源转变为民国制造、民国商品出口到亚洲市场,最后在逐步的向东南亚和中亚转移低技术产业,实现亚洲石油一体化。实现民元亚洲化,最红垄断亚洲市场,争夺欧美出口权......这就是杨秋心里构思的工业化道路。但具体能走到那一步他也没底,因为他不是经济专家。他只能尽可能的打好基础,让后来者能更从容的去操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