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尧大学之前,家里收稻子都还是人工。
最开始是纯人力,割稻子,摔稻子、运稻子、晒稻子。
后来用上烧柴油的打谷机了,也还要先割稻子,再把稻子往机器里喂。
为了省点柴油,喂稻子的动作必须要快,跟什么撵着似的。
那个时候,头上是能晒得人脱皮的烈日,耳边是轰鸣的机器声,眼前是飞舞的从稻壳上落下的细芒。
热、晒、吵,衣服浸出盐霜,浑身刺痒无比。
每年的春秋收小麦和收稻子都是陆尧曾经的噩梦。
陆父陆母开始留在家种地后,开始半机械化了,因为种不少,靠人工来不及,人工费也贵。
这几年每到春收秋收的时候,陆父陆母都要去镇上请收割机。
上宛村位置偏,正常情况下是没有收割机往这边过来的。
又因为地势不太平,梯梯坎坎的,愿意来的收割机的价格比别的地方都要贵。
今年是陆尧出去找收割机,最后谈下来一亩地一百六的收割费,每亩比别的地方贵了四十块。
陆尧找收割机的时候,陆母挨个给曾经在她这里订下稻子的人家打电话,确认他们还要稻子。
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可以说种地亏本,大多选择直接买粮吃了。
像陆尧家的大姨二姨还有大伯三婶家,这几年都是从陆尧家买稻子。
大家选择吃新米,基本买个六七百斤就够一家子吃一年了。
除了这些亲戚,村里也有几户人家来订稻子,还有人指明说要陆尧照料的那两亩地出的稻子。
陆母笑起来:“你倒是晓得吃好的,那我可说了,那两亩的稻子照今年的价格是买不到的,阿尧说要拿去城里卖,好几块一斤。”
其实陆尧跟她说的价格远不止几块钱,而是十几块,还是湿稻子的价格。如果晒干,还要贵,再加工成米,价格更是翻倍。
陆母当时听了,半晌不知道该说啥,二十几块钱的稻米,拉出去有人买么?
她知道有卖得更贵的稻米,但人家那不管是粮种还是土质、气候,都不是他们这里能比的,怎么价格就敢向人家看齐了呢。
但想想家里菜园子的味道,陆母心里又挺期盼真能卖出这么高的价。
收割机在一个大晴天早早进了村,陆尧跟随收割机收粮,把稻子装袋搬进车里,陆母骑着三轮车来回运粮。
六亩地,订出去的稻子总量3800斤,其中一千斤是陆尧大伯订的,得陆尧家帮忙晒干,等国庆的时候回老家再弄。
剩下的稻子,陆尧那两亩“试验田”全留在自家的晒坝,其余的都铺到三婶和大伯家的晒坝里。
晒家里的稻子陆雅会照看,大伯和三婶家离得近,三婶会帮着翻晒。
从早上忙活到下午一点过的时候,六亩地稻子终于全部收完。
陆尧和陆母还不能闲下来,吃掉晚了好一阵的中饭,又开始给稻子称重,给订稻子的各家送稻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