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青曼想了一阵子,道:“我觉得可以这样分析,她作为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又是在战乱年代,不管去哪安身立命,凭她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极其难以做到的。从她上过学读过书这一点来考虑,我更愿意相信,她极有可能是依靠了同学师友才敢离开青阳。但话说回来,在那种战乱年代,谁不是老老实实地留在家里或者躲到乡下去,又怎么会往外跑呢,那不跟自杀一样?”
李睿听得眼睛一亮,感觉她的话已经抓到了某个关键,兴奋的道:“继续说啊,说下去。”
吕青曼道:“但她和她的依靠却偏偏离开了青阳,这说明什么?说明她的依靠非常强大,强大到无惧乱世。从这一点,我想到了,在抗战时期,全国各地有很多知识青年,受到了我党思想与**的感召,为了拯救民族,为了驱逐日寇,为了复兴中华,而义无反顾的投向延安这个红色根据地,从此成长为我党坚固的基石与中流砥柱,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出了伟大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苏云可能就是和同学师友一起,投奔了延安。”
李睿又惊又喜,连声赞叹:“对,对,太对了,就应该是这样。她投奔了延安,自然能够安全无忧的生活下去,无惧战乱;她作为知识分子,加入我党后,做出的贡献很大,因此建国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提拔任用,自然也就有了钱与社会地位,也因此才能把家人从青阳接出来……哎呀,太对了,应该就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也没有别的答案可以解释了。”
吕青曼道:“我嫁过来以后,你每天下班都很晚,我无聊得很,就在家里看电视,这些日子看了不少谍战片,现某些桥段虽然过于夸张,但对历史描述得还是相当真实的。譬如在抗战前后,我党在各地市都展了很多地下党员,这些地下党员全部安插在重要的机关单位,譬如国民政府、公安局、邮政局等等,其中就有学校,而学校也是我党从来都特别重视的宣传阵线。我想,苏云可能就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接触了我党思想,甚至结识了地下党员,还可能已经秘密加入了地下党,这都是极有可能生的事情,这也就为她日后投奔延安打下了接触。”
李睿听得非常兴奋,道:“越说越有道理了,呵呵,老婆你真是比我聪明一百倍啊……不过,你分析出来这一点,貌似也没有什么用啊,就算我们知道、苏云投奔延安、建国后可能成了某市某县或者军队的领导干部,但我们还是不知道她的落脚点啊,不知道落脚点,那就永远找不到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